第二章 公共學的的學科要素
1、公共學的學科概念的內涵
1) 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公共組織,尤其是公共權力機關制定和執行的公共政策。
2) 按照理性的原則來衡量,這門學科具有準科學的特征。
3) 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在國家、政府、政黨的職能活動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涉及并需要各個學科的各個知識領域,在學科內容上公共政策學具有跨學科或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特征。
2、公共政策學的研究對象所包括的三個方面
研究對象、概念體系和研究方法。
3、作為公共政策學研究對象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三個層次
1)具體的個別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鏈;
3)政策一般。
4、對政策系統的研究應予重視的四個突出問題
1) 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統中決策者的類別差異
2)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體系統與對象系統的地位的相對性
3)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體系統與政策支持系統的地位的相對性
4) 公共政策制定系統內部的結構
5、科學的品格:
1) 第一個品格是理論假設與實踐相一致,而且這種一致須經在相同的條件下反復、重復進行的檢驗都能夠得到證實。
2) 第二個品格是它是人類理性思維的產物。
3) 第三個品格是其理論結構具有邏輯完備性和邏輯一致性。
4) 第四個品格在于它注重簡單性原則。
6、公共政策學的研究方法所依據的認識論:
1) 主義:
(1)認為人的認識起源于感覺經驗,也就是感覺經驗是認識的真正源泉。
(2)強調人的認識須從個別的、特殊的事物出發。
(3)關于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4)強調歸納邏輯作為認識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視真理自身的邏輯一貫性。
(5)關于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培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強調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是經驗主義的共同特征。
2) 理性主義:
(1)認為人的認識起源于理性直觀而不是感覺經驗。
(2)理性主義總是把一般而不是把個別作為認識的首要對象。
(3)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問題上,理性主義持肯定態度。
(4)理性主義是以演繹法為主線發展起來的。
(5)關于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理性主義認為真理的標準就是理性本身。
3) 邏輯經驗主義: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重點(七)
08-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英語(一)》復習筆記(27)
06-29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四章
09-14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張愛玲、張恨水、艾青
09-252023年4月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馳名商標的特別保護
04-14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2023年浙江自考公共管理學串講資料:公共管理學的產生
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