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藥藥理學的基本概念
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與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律的科學。
2. 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對象
中藥藥效學: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規律。
中藥藥動學:研究機體對中藥的影響。
四氣的現代科學涵義
溫熱藥的現代科學實質研究
1.提高植物神經功能。
2.提高內分泌系統的功能。
3.增強能量代謝,產熱增加。
4.增強心血管系統功能,強心升壓。
寒涼藥的現代科學實質研究
1.降低植物神經功能。
2.降低內分泌系統功能。
3.降低能量代謝。
4.減弱心血管系統功能。
五味的現代認識
五味是中藥固有的性質,是四性的物質基礎,是產生功效的基本物質。
五味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功效間存在一定的規律性。
1.辛味藥辛溫芳香,與所含揮發油有關。
解表藥含揮發油,具有發汗或促進發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環、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證的解除。
理氣藥含揮發油,對消化道功能有調節作用。
2.甘味藥能補能緩,能和中,與其所含機體所需營養物質有關。如大棗、黨參、熟地、甘草等能補養人體,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藥能燥能泄,與其含生物堿和甙類有關。
4.酸味藥能收澀,多與其含鞣質和有機酸有關。
5.咸味藥具有軟堅散結、軟堅潤下等功效,與其含碘和無機鹽有關。
升降浮沉的現代認識
1.升降浮沉的概念與表現
2.藥物的升降浮沉與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關
3.升降浮沉的現代研究
補中益氣湯對子宮脫垂有效,能選擇性提高兔、犬離體或在體子宮肌的張力。
麻黃性辛、溫屬升浮,具有發汗作用。
附子辛、熱屬升浮,有強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貝性苦寒屬沉降,有鎮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屬沉降,有鎮靜、抗驚厥、解熱、降血壓作用。
歸經的現代認識
1.中藥藥效與歸經
具有抗驚厥作用的22味中藥均入肝經。
具有瀉下作用的18味中藥均入大腸經。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藥均歸肝經。
2.中藥藥動學與歸經
中藥歸經與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關。
14C-魚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為魚腥草歸肺經提供依據。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臟與膽囊,與川芎歸肝、膽經的理論相吻合。
3.中藥微量元素與歸經
微量元素是中藥歸經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
13種補腎藥中含有較高的鋅、錳配合物,通過鋅錳“歸經”而補腎。
歸肝經的中藥富含Zn、Fe、Cu、Mn,與肝臟是微量元素Zn、Fe、Cu、Mn富集之地相符。
環境因素
解表藥
概述
1. 功效與主治
功效: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透疹止痛。
主治:外感風寒、外感風熱。
2. 分類
辛溫解表藥 麻黃、桂枝、細辛、防風等。
辛涼解表藥 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等。
┌ 發汗作用
│ 解熱作用
3. 藥理作用 ┼ 鎮痛作用
│ 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
│ 抗過敏作用
└ 抗菌、抗病毒作用
常用藥物 麻黃 桂枝 細辛 柴胡 葛根
麻黃
1.功效: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2.化學成分:左旋麻黃堿(占總生物堿的80~85%);偽麻黃堿,L-N-甲基麻黃堿、D-N-甲基偽麻黃堿、去甲基麻黃堿、去甲基偽麻黃堿、麻黃次堿;揮發油、I-α松油醇;鞣質等。
3.藥理作用:發汗、平喘、利尿、抗炎、抗過敏、鎮咳祛痰、解熱抗菌抗病毒、其他。
4.現代臨床應用
支氣管哮喘 預防
鼻塞 滴鼻
防治低血壓狀態
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
5.不良反應:眼球突出、舉尾反應、紫紺、興奮、不安、失眠。
桂枝
1.功效: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
2.化學成分:揮發油(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等。此外鞣質、粘液質及樹脂等。
┌ 擴張血管、促進發汗
│
│ 解熱、鎮痛
│
│ 鎮靜、抗驚厥
│
3.藥理作用 ┼ 抗炎、抗過敏
│
│ 抗菌、抗病毒
│
└ 其他作用、
④高脂血癥。
⑤流行性腮腺炎。
⑥其他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多形紅斑,扁平疣等。
5.不良反應
①中樞抑制 嗜睡、工作效率↓、深睡。
②消化道反應 食欲減退、腹脹。
③肌注可致過敏反應。
葛根
1.功效 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
2.化學成分 黃酮類(大豆甙、大豆甙元、葛根素、大豆素-4′,7-二葡萄糖甙、葛根素-7-木糖甙、4′,6′′-O-二乙酰葛根素、4′-甲氧基葛根素等)。
┌ 解熱
│
3.藥理作用 ┤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
│ 對胃腸平滑肌的作用
│
└ 其他
4.臨床應用
主治 外感發熱頭痛、項強、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高血壓。
現代臨床應用
① 偏頭痛 葛根片
② 突發性耳聾 葛根片
③ 高血壓病 葛根片
④ 冠心病 葛根素iv或id。
細辛
1.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2.化學成分:揮發油、甲基丁香酚、α-蒎烯、β-蒎烯、黃樟醚、愛草腦、細辛醚、檸檬烯等。
3.藥理作用:鎮靜、鎮痛,解熱,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變態反應,提高機體代謝功能,平喘、祛痰,強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壓,抗菌抗病毒,局麻。
4.臨床應用
主治 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
現代臨床應用 ① 頭痛 ② 慢性支氣管炎 ③ 局部麻醉:3%細辛揮發油注射劑 ④ 心絞痛 細辛揮發油加冰片 ⑤ 陽萎 細辛泡茶(5g/杯) ⑥ 心律失常
5.不良反應 ① 日用大劑量(720g/日)→口唇、舌尖、指尖發麻。 ② 黃樟醚有致癌作用。 ③ 肝、腎脂肪變性
清熱藥
概 述
1.清熱藥的功效、主治及分類
概念: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功效:清熱、瀉火、解毒、涼血。
主治:各種里熱證,也用于其他熱證。
分類:清熱瀉火 石膏、知母、梔子等。
清熱涼血 犀角、生地黃、玄參等。
清熱燥濕 黃芩、黃連、黃柏等。
清熱解毒 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等。
清虛熱 地骨皮、銀柴胡等。
2.清熱藥的主要藥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解熱作用 抗炎作用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抗腫瘤作用 他作用
概述
1.瀉下藥的功效主治與分類
概念:以通利大便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瀉下藥。
功效:通利大便、蕩滌實熱、攻逐水飲。
主治:大便秘
2.藥理作用:瀉下作用、利尿作用、抗感染及抗病毒作用、抗炎作用、抗腫瘤作用。
大黃
1.功效:攻積導滯、瀉火涼血、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利膽退黃。
2.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蒽醌衍生物,包括2種存在形式:大部分與葡萄糖結合成蒽甙,少部分為游離形式的甙元。
┌ ① 結合形蒽醌:蒽醌甙
│
│雙蒽酮甙:番瀉甙A、B、C、D、E、F
│
│ ② 游離形甙元:大黃酸、大黃酚、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
│
└ ③ 其它:鞣質類物質 α-兒茶素、沒食子酸
3.藥理作用: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對血液系統的影響、改善腎功能、抗感染作用、抗腫瘤作用
4.臨床應用
便秘、各種出血、急性菌痢腸炎、急腹癥、腎功能衰竭、高脂血癥。
概述
1.功效與主治
功效:祛除風濕、解除痹痛。
主治:風濕痹痛。
2.常用祛風濕藥
秦艽、五加皮、防己、獨活、雷公藤、清風藤、豨薟草、威靈仙、木瓜、臭梧桐。
3.藥理作用
抗炎 鎮痛 免疫抑制 降壓 肌松和解痙
秦艽
1.功效 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
2.化學成分
生物堿 秦艽堿甲(龍膽堿);秦艽堿乙(龍膽次堿);秦艽丙素;龍膽苦甙。
揮發油
3.藥理作用
抗炎 鎮靜、鎮痛、解熱 抗過敏 其他作用
防己
1.功效:利水消腫、祛風止痛。
2.化學成分
生物堿 漢防己甲素、漢防己乙素、粉防己丙素、粉防己乙素。
其他 黃酮甙、酚類、有機酸、揮發油。
3.藥理作用
抗炎 抗過敏 解熱鎮痛 對心血管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 其他作用
4.臨床應用 高血壓;冠心病;矽肺;腫瘤。
5.不良反應
粉防己堿 治療量無不良反應;大劑量靜脈注射引起局部疼痛、靜脈炎、血紅蛋白尿、貧血、頭昏、惡心、嘔吐、窒息、急性腎小球壞死。
概述
1.功效與主治
功效:溫里散寒、溫腎回陽。
主治:里寒證。
2.常用溫里藥
附子、肉桂、吳茱萸、丁香、胡椒、小茴香、干姜、高良姜。
3.藥理作用
溫里藥主要藥理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對消化系統作用 對神經系統作用 抗炎 增強免疫功能
附子
1.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
2.化學成分
含有多種生物堿及其水解產物
烏頭堿、中烏頭堿、次烏頭堿
消旋-去甲烏藥堿
氯化甲基多巴胺
去甲豬毛菜堿
3.藥理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對神經系統作用 抗炎 增強免疫功能 其他作用
4.臨床應用
休克。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痛、腰腿痛等。
5.不良反應
主要因烏頭堿類生物堿引起的毒性反應,中毒癥狀:
① 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② 頭昏眼花。
③ 口舌及全身麻木。
④ 嚴重時出現瞳孔散大、呼吸困難、抽搐、血壓下降、心律失常等。
肉桂
1.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活血通經。
2.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
3.藥理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對血液系統作用 鎮靜、鎮痛、解熱 其他作用
4.臨床應用
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
腰痛。
銀屑病、蕁麻疹。
胃腸功能失調。
干姜(生姜)
1.功效: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燥濕消痰。
2.化學成分:揮發油(姜醇、姜烯、水芹烯等);辛辣成分(姜辣素、姜烯酮、姜酮、姜萜酮、姜酚)。
3.藥理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鎮靜、鎮痛、解熱 其他作用
4.臨床應用
干姜用于脘腹冷痛、嘔吐瀉泄、肢冷脈微、痰飲咳喘。
生姜用于流感、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
急性細菌性痢疾。
胃十二指腸潰瘍。
解救半夏、天南星等中毒。
概述
1. 功效與主治
功效:消食化積。
主治: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吞酸、惡心嘔吐、大便失常。
2. 藥理作用
①助消化作用
消化酶作用。
維生素作用。
促進消化液分泌。
②增強胃腸蠕動,排除胃腸積氣
雞內金 增加胃運動功能,加速排空速度。
萊菔子 增加胃腸節律性收縮。
山楂 對松弛狀態的胃平滑肌有促進收縮作用。
山楂
1.功效 消食健胃,行氣散瘀。
2.化學成分
有機酸、山楂酸、枸椽酸等
黃酮類化合物:槲皮素、牡荊素等
脂肪酶
核黃素
Vc等
3.藥理作用 助消化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其他作用
萊菔子
1.功效 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2.化學成分 揮發油,芥子堿。
3.藥理作用
① 對胃腸平滑肌的作用。
② 止咳、化痰、平喘作用。
③ 其他作用 抗菌、抗炎、降壓。
④ 應用 腸道疾病 高血壓病。
4.臨床應用
各種出血性疾病
高脂血癥和冠心病
概述
1.功效與主治
功效:疏通血脈、祛除血瘀。
主治:血瘀證。
2.常用活血化瘀藥
丹參、赤芍、川芎、益母草、延胡索、紅花、桃仁、莪術、蒲黃、五靈脂、水蛭等。
3.藥理作用
改善血流動力學,改善血液流變學、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其他作用。[圖例]
丹參
1.功效 祛瘀止痛、活血化瘀、清心除煩。
2.化學成分
脂溶性成分:丹參酮Ⅰ、丹參酮ⅡA、丹參酮ⅡB、隱丹參酮、二氫丹參酮。
水溶性成分:原兒茶醛、丹參素。
3.藥理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 保肝 鎮靜 抗菌
4.臨床應用
①冠心病┌ 口服丹參制劑┌用藥1月 ECG改善率30%~50%。
│ │
│ └用藥1年 ECG改善率明顯提高。
│
│ 注射劑作用比口服制劑療效更顯著。
│
└ 靜脈注射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搶救。
② 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
③ 化膿性感染。
川芎
1.功效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2.化學成分 川芎嗪、阿魏酸
揮發油
藁本內脂
3.藥理作用
擴血管 抗血栓形成 解痙
4.臨床應用
冠心病 川芎嗪靜脈滴注。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缺血性腦血管病。
益母草
1.功效 活血調經、利水消腫。
2.化學成分 生物堿 :益母草堿、益母草定、水蘇堿 。
苯甲酸、月桂酸、亞麻酸、油酸。
3.藥理作用
對子宮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4.臨床應用
產后子宮出血和復舊不全。
急性腎小球腎炎 濕熱壅盛型。
心絞痛、心肌梗死。
延胡索
1.功效 活血、利氣、止痛。
2.化學成分
生物堿 近20種 延胡索乙素(四氫巴馬汀)活性最強。
其他有延胡索甲素、丑素、去氫延胡索甲素等。
3.藥理作用
鎮痛
鎮靜催眠
抗心絞痛
抗潰瘍
4.臨床應用
①止痛 延胡索乙素治療胃腸絞痛、肝膽疼痛,也用于神經痛、月經痛、術后止痛、分娩痛、產后宮縮痛等。
②失眠 減少多夢現象,無明顯頭昏、乏力等后遺反應。
5.不良反應
延胡索乙素
偶見嗜睡、眩暈、乏力。
大劑量抑制呼吸。
長期大量應用可引起錐體外系反應。
概述
1. 功效與主治
定義:以安神定志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安神藥。
功效:重鎮安神、養血滋肝。
主治:實證:心神不寧、驚悸不眠、煩躁易怒、驚癇、癲癇。
虛證:虛煩不眠、心悸怔忡、健忘。
2.分類 重鎮安神類:朱砂、磁石、琥珀、龍骨
養血安神類: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
3.藥理作用
鎮靜催眠作用
抗驚厥作用
酸棗仁
1.功效 養心安神、斂汗生津。
2.主要化學成分 脂肪油(約占31.8%)、多種蛋白質、酸棗仁皂甙、白樺酯酸、白樺酯醇、多
糖、黃酮類。
3.藥理作用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其他作用
4.臨床應用 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神經衰弱性失眠。
5.不良反應
興奮子宮作用(孕婦慎用)。
地龍
1.功效 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
2.主要化學成分 蚯蚓解熱堿、蚯蚓素
蚯蚓毒素、蚓激酶
3.藥理作用
解熱作用 鎮靜、抗驚厥作用 平喘作用 抗血栓作用 降壓作用
4.體內過程
抗凝成分:一級動力學消除,二室模型。
毒性成分:一級動力學消除,一室模型。
5.臨床應用
肺炎、流腦、乙腦所致高熱驚厥。
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
血栓性疾病。
6.不良反應
興奮子宮 蚯蚓素有溶血作用(孕婦慎用)。
概述
1.功效與主治
定義 以開竅醒神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開竅藥。
功效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
分類 涼開藥:冰片。
溫開藥:麝香、蘇合香、石菖蒲。
2.藥理作用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抗炎作用 其他作用
麝香
1.功效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
2.主要化學成分 麝香酮(含量約占2.5%~5.4%)、降麝香酮
5-β-雄甾酮
膽固醇類化合物
3.藥理作用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抗炎作用 其他作用
4.體內過程
麝香酮灌胃吸收迅速、易通過血腦屏障
5.臨床應用
熱病神昏;中風痰厥;癰腫瘰疬;冠心病;心絞痛。
6.不良反應
麝香對離體心肌細胞自主節律有抑制作用。
麝香酮長毒實驗證明能使肝脾腫大 ──→ 肝功嚴重損傷者慎用。
補虛藥
一、定義
凡能補充物質,增強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消除虛弱證候的藥物,稱為補虛藥。
二、分類
補氣藥 人參、黨參、黃芪、甘草、刺五加、白術。
補血藥 當歸、白芍、何首烏、熟地、阿膠。
補陰藥 枸杞子、沙參、麥冬、女貞子、山茱萸。
補陽藥 鹿茸、淫羊藿、冬蟲夏草、補骨脂、菟絲子。
三、
3.藥理作用
對機體免疫機能的影響 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對物質代謝的影響
對內分泌的影響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對造血系統的影響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延緩衰老的作用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
12-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七
11-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美育的內涵
09-2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審美經驗理論的歷史回顧
09-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串講資料四
03-1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實驗設計串講資料第三章
10-2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審美發生的特殊標志
09-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語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12-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復習筆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