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顏之推(531一約595)字介,南北朝時梁人。祖籍瑯琊臨沂。其家世傳《周官》、《左氏》學,早承家業,博覽群書。曾任梁朝散騎常侍、北齊黃門侍郎、北周御史上士,隋朝太子學士等官職。他是當時著名學者,長于文詞、音韻、訓治、校勘之學。著有《顏氏家訓》二十篇,后人以為家教規范,流傳極廣,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關于家庭教育
顏之推極為重視家庭教育,這是因為,當時官學衰落,家庭教育成為士族教育的重要方式。為維護士族的社會地位和儒學傳統,他總結了自己一生關于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豐富,以教育子孫,形成了他的教育主張。
(一)實施早期教育
他認為家庭對兒童的教育應及早進行,最好從胎教開始。縱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從幼兒教起。他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1]嬰幼兒時期是教育的最佳期,這時施加教育“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2]。幼年時期,性情純潔,未染惡習,比較容易接受影響,可塑性大,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免去以體罰糾正惡習的工夫。他認為,俗語說“教兒嬰孩”這話是對的[3]。
(二)把愛子和教子結合起來,反對溺愛,偏愛
他認為疼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如何正確處理愛與教的關系卻無共同認識。他認為教子切不可溺愛,不可“無教而有愛”,如果“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反獎,應訶反笑”,一旦養成習慣,再進行糾正制止,將會“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4]。他強調教子要嚴,甚至可用“楚撻,慘其肌膚”,主張對于子女要愛得其所,愛得其法,把愛護子女和教育子女結合起來,就可獲得“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威而生孝矣”[5]的效果。他在反對對子女溺愛的同時,也反對偏愛子女。他說:“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多所以禍之。”[6]偏愛子女也是溺愛的表現,除對被偏愛的子女會產生上述溺愛的各種惡果外,還會引起不被偏愛的子女的強烈反感和抵觸情緒,還會造成子女間的矛盾,甚至導致骨肉相殘的悲劇。顏之推這種強調愛與教結合的主張是正確的,但用體罰以教子的方式,則是不可取的。
(三)父母應以身作則,注意環境習染對子女的影響
他認為父母應善于以身作則,作出榜樣,供子女仿效,這非常重要。他說:“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7]上輩品德作風好,下輩處于這樣的家庭中.會隨風而化。要求子女成為孝子,首先父母應成為慈父慈母;要求子女語言正確,首先父母的語言必須正確,否則將對子女產生不好影響。與此相聯系,他還強調環境習染對子女的影響。他說,“人在年少,神情制定,所與款押,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與善人居,如人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人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8]因此他要求必須審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導入歧途。慎重地選擇師友,發揮教育的積極影響,潛移默化,是家庭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
二、關于士大夫教育
(一)揭露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
顏之推出身于士族,在士族社會中生活,但他對于當時士族子弟依仗門第高貴,游手好閑,不學無術,庸碌無能,知識淺薄,即使讀一些經書,也只能“空守章句,但確師言,施之世務,范無一可”[9]的風尚,極為憤慨,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說:“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云霧,父私宴集,談古賦詩,塞墨低頭,欠伸而已。……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10]
他認為當時士大夫教育嚴重脫離實際,培養的人缺乏任事的實際能力。有的雖能品評人物但“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陣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嫁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11]。有的雖可著書寫文,但“博士賈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12]。食古不化,煩瑣而不得要領。他對這種腐朽空泛的士大夫教育和浮偽之弊,揭露犀利,批判深刻,切中要害,垂戒后世,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很有影響。
(二)培養“德藝周厚”的專門人才
顏之推認為教育要為國家培養實際有用的人才。他經長期觀察,認為國家政事需要六種人才:一是朝廷之臣,二是文史之臣,三是軍旅之臣,四是藩屏之臣,五是使命之臣,六是興造之臣。對個人來說,要成為六方面全才是困難的,那就應受專才教育,將來專搞一職。但不論哪一類人才的培養,全要做到“德藝周厚”,這是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其“德藝”的基本內容,除強調儒家五經外,還主張兼及“百家之書”并要求廣泛接觸社會實際生活,應學習農、工、商、賈各種技藝和知識,包括書、畫、數、琴、棋、射、投壺等,以及農業生產知識;主張“涉務”增廣生活,注重經世致用的知識。他的這種士大夫教育主張與當時士大夫教育現實形成鮮明對立,表現了他的獨到見解,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三、論學習
顏之推身為士族之后,深受家業熏陶,加之自己博覽群書,好學不倦,學問之長終有所成。他吸取前人治學經驗,結合自己體會,提出許多關于學習的重要見解,對于在學生徒或自學成才者,無不具有指導意義。
(一)學習目的在于修身利行
顏之推強烈反對當時士人學習只為夸夸其談或博取一官半職,而主張“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13]。譬如性情素驕奢,素鄙吝,或素爆悍的,要使其心有所知,目有所見,心開目明,自可有利于改正自己的缺點。如果心無所知,目無所見,而要他能行是不可能的。只能言,不能行,學與不學是一樣的。學習目的就在于“修身利行”即“修身以求進”,“行道以利世”[14]由他借古人來批判當時上大夫的學習目的說:“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和世,今之學為己,修身以求進。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15]
(二)早教與晚學
顏之推認為,人的一生都要珍惜時光,不失時機地刻苦努力學習。自幼“固須早教”,及至成者,體性稍定,尤應抓住時機,加倍努力學習、磨煉,以成就一種事業。如果早年遭遇坎坷,失掉學習機會,“猶當晚學,不可自棄”。他指出不少古代名人如曾子、荀卿、公孫弘等都是“早迷而晚痛”,“老而彌篤”,終有所成。因此他說:“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16]這種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三)虛心與勤勉
顏之推認為學習活動是要“多智明達”,“所以求益”補自己的不足,因此他強調要有虛心的態度,不能稍微有一點學問便自高自大起來。他說:“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17]他還強調學習要勤勉努力,反對“高談虎論,左琴右書”,反對“優閑”。他認為即使遲鈍的人,只要勤學不倦,也可以達到精通和熟練的程度,“鈍學累功,不妨精熟”。他認為只有勤勉,才能“博學”;只有勤勉,才能對知識“皆欲根尋,得其原本”。他這種主張虛心和勤勉的學習態度的論述,是有價值的。
(四)眼學和切磋
顏之推從其治學體會出發,認為學習最重要的是不要道聽途說,專信“耳受”,主張“眼學”,即親眼直接觀察獲得知識。他說:“談說制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18]在他看來,專靠耳聞得來的學問是值得懷疑的,耳聞未實,眼見為真。他還主張“好問”和“切磋”,推崇《學記》中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說法,提倡在師友間互相切磋。切不可“閉門讀書,師心自是”。他認為在學習上好問求教,與良師益友共同切磋研究,相互發明,能夠較快地增進知識而避免錯誤。
顏之推關于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與方法的論述,是值得研究和吸取的。
[1] 《顏氏家訓·勉學》(以下所引各篇均見《顏氏家訓》)。
[2] 《顏氏家訓·教子》。
[3] 《顏氏家訓·教子》。
[4] 《顏氏家訓·教子》。
[5] 《顏氏家訓·教子》。
[6] 《顏氏家訓·教子》。
[7] 《顏氏家訓·教子》。
[8] 《顏氏家訓·慕賢》。
[9] 《顏氏家訓·勉學》。
[10] 《顏氏家訓·勉學》。
[11] 《顏氏家訓·涉務》。
[12] 《顏氏家訓·勉學》。
[13] 《顏氏家訓·勉學》。
[14] 《顏氏家訓·勉學》。
[15] 《顏氏家訓·勉學》。
[16] 《顏氏家訓·勉學》。
[17] 《顏氏家訓·勉學》。
[18] 《顏氏家訓·勉學》。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
12-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七
11-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美育的內涵
09-2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審美經驗理論的歷史回顧
09-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串講資料四
03-1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實驗設計串講資料第三章
10-2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語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審美發生的特殊標志
09-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復習筆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