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龜甲(Carapax et Plastrun Testudinis)
【來源】為脊索動物門龜科動物烏龜Chinemys reevesii(Gray)的背甲及腹甲。
【性狀鑒別】腹甲呈板片狀,近長方橢圓形,長8~20cm,寬5~15cm;前端鈍圓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兩側均有呈翼狀向斜上方彎曲的甲橋(墻板);外表面淡黃棕色至棕色,角板12塊,每塊具紫褐色放射狀紋理;內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帶血跡或殘肉,稱“血板”,除凈后可見骨板9塊,呈鋸齒狀嵌接。背甲及腹甲由甲橋相連,背甲稍長于腹甲。背甲呈長橢圓形,背部微隆起,長10~23cm,寬8~17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色,前部略窄于后部,前端有頸角板1塊,脊背中央有椎角板5塊,兩側各有對稱肋角板4塊,邊緣每側具緣角板11塊,尾部具臀角板2塊。質堅硬。氣微腥,味微咸。
以血板、身干、個大、無殘肉、潔凈者為佳。
鱉甲(Bombyx Batrytlcatus)
【來源】為脊索動物門動物鱉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
【性狀鑒別】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10~20cm,寬8~17cm,厚約5mm。背面隆起,外表面灰褐色或黑綠色,略有光澤,密布網狀細皺紋,并有灰黃色或灰白色斑點,中間有一條縱棱,兩側各有左右對稱的橫凹紋8條,外皮脫落后,可見鋸齒狀嵌接縫。內表面類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頸骨向內卷曲,兩側有對稱的肋骨各8條,伸出邊緣。質堅硬,易自骨板銜接縫斷裂。氣微腥,味淡。
以塊大、甲厚、無殘肉、潔凈、無腐臭者為佳。
蛤蚧(Gecko)
【來源】為脊索動物門壁虎科動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除去內臟的干燥體。
【產地】主產于廣西龍津、大新等縣。云南、浙江等省亦。廣西、江蘇等省區有人工養殖。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捕捉,5~9月為主要捕捉季節、捕捉后剖開腹部、取出內臟,用布抹凈血液(不可水洗),再以竹片撐外使身體扁平,四肢順直,以微火烘干,將大小相近的兩只合成1對,扎好。
【性狀鑒別】全體呈扁片狀,頭頸部及軀干部長9~18cm,頭頸部約占1/3,腹背部寬6~11cm,尾長6~14cm。頭稍扁,略呈三角形;兩眼多凹陷成窟窿,無眼瞼;吻鱗不切鼻孔;口內用質細齒密生于顎的邊緣,無異型大齒。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灰黑色或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綠色斑點(進口蛤蚧多為磚紅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斑紋;脊椎骨及兩側肋骨突起。四足均有五趾,除第一趾外,均具爪,趾底面具吸盤。尾細長而結實,扁圓形,有不甚明顯的銀灰色環帶數6~7條。全身密被類圓形微有光澤的細鱗。質堅韌。氣腥,味微咸。
以體大、肥壯、尾全、不破碎者為佳。
【顯微鑒定】粉末淡黃色或淡灰黃色。①鱗片近無色,表面可見半圓形、類圓形隆起,略作覆瓦狀排列,布有極細小的粒狀物,有的可見圓形孔洞(鱗片基部邊緣處)。②皮膚碎片淡黃色或黃色,表面觀細胞界限不清楚,布有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顆粒。③橫紋肌纖維多碎裂。側面觀細密橫紋呈平行的波峰狀,有的紋理不清晰;橫斷面常呈三角形,類方形。④骨碎片里呈部規則碎塊,表面有細小裂縫狀或針孔狀孔隙;骨陷窩里裂縫狀、長條形,多為同方向排列。
【成分】含肌肽(carnoside)、膽堿、肉毒堿(carnitine)、鳥嘌呤(guanine。)、蛋白質等。尚含甘氨酸等16種氨基酸,鈣、磷、鎂、鋅等18種無機元素,且尾部比體部含鋅量高。
【理化鑒別】本品粉末的乙醇提取液或酸水提取液,加生物堿試劑硅鎢酸、碘化鉍鉀或碘化汞鉀等,均有沉淀反應。
金錢白花蛇(Bungarus Parvus)
【來源】為脊索動物門眼鏡蛇科動物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幼蛇,除去內臟的干燥體。
【產地】主產于浙江、廣西。浙江、浙江等省有養殖。
【采收加工】夏、秋兩年捕捉,剖開蛇腹,除去內臟,抹凈血跡,用乙醇浸泡處理后,以頭為中心,盤成圓盤狀,用竹簽橫穿固定,干燥。
【性狀鑒別】呈圓盤狀,頭在中間,尾細,常納于口內。盤徑3~6cm,蛇體直徑0.2~0.4cm。背部黑色或灰黑色,微有光澤,有48個以上寬約1~2鱗的白色環紋,黑白相間,并有1條顯著突起的脊棱。脊棱鱗片較大,呈六角形;背鱗細密,通身15行;腹部黃白色,鱗片稍大;尾部鱗片單行。氣微腥,味微咸。
以身干、頭尾齊全、肉色黃白、盤徑小者為佳。
【顯微鑒別】取背鱗1片,用水裝置,觀察外表面:鱗片無色或呈黃白色,具眾多細密縱直條紋,間距1.1~1.7μm,沿鱗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徑向排列。此為本品粉末鑒定的重要依據。背鱗橫切面觀:內、外表皮均較平直,真皮不向外方突出,真皮中色素較少。
【成分】主含蛋白質、脂肪及鳥嘌呤核苷。頭部毒腺中含多種酶,如三磷酸腺苷酶、磷脂酶等,另含α-環蛇毒(α-bungarotoxin)、β-環蛇毒、γ-環蛇毒(為強烈的神經毒)及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factor)。
【理化鑒別】聚丙烯酰胺凝膠蛋白電泳譜帶特征能區別于其地蛇類中藥。
蘄蛇(Agkistrodon)
【來源】為脊索動物門蝰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除去內臟的干燥體。
【產地】主產于浙江溫州、麗水、金華。浙江、福建、廣西等省亦產。
【采收加工】多于夏、秋兩季捕捉,剖開蛇腹,除去內臟,洗凈,用竹片撐澤腹部,盤成圓盤狀,干燥后拆除竹片。
【性狀鑒別】呈圓盤形,盤徑17~34cm,體長可達2m。全體具鱗片。頭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習稱“翹鼻頭”;眼后至頸側有1條黑色斑紋;口寬大,上腭有一對管狀毒牙,中空尖銳。背部兩側各有17~25個“V”形斑,在背中線不相接,形成灰白色菱方形斑紋,習稱“方勝紋”,有的兩側“V”形斑在背中線不相接,呈交錯排列。腹部灰白色,鱗片較大,有黑色類圓形的斑點,習稱“連珠斑”;腹內壁黃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較高,呈刀片狀上突,前后椎體下突基本同形,多為彎刀狀,向后傾斜,尖端明顯超過椎體后隆面。尾部驟細,末端有長三角形鱗片1枚,習稱“佛指甲”。氣腥,味微咸。
以頭尾齊全、條大、花紋明顯、內壁潔凈者為佳。
【顯微鑒別】取背鱗1片,用水裝置,觀察外表面:鱗片呈深棕色或黃棕色,密布乳頭狀突起,乳突呈類三角形、類卵形或不規則形,內含顆粒狀色素。此特征為本品粉末鑒定的重要依據。
背鱗橫切面觀: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呈乳頭狀突出,使外表面呈波浪形,突起部的真皮含較多色素。內表面較平直,無乳頭狀突起。
【成分】主含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頭部毒腺中含多量出血性毒、少量神經性毒、微量的溶血成分及促進血液凝固成分。蛇毒主含凝血酶樣(thromhine like)物質、酯酶和3種抗凝血活酶。
近年從該蛇毒中提純的精氨酸酯酶用于治療腦血栓、周圍阻塞性血管瘤、高凝血癥均有良效。
【理化鑒別】聚丙烯酸胺凝膠蛋白電泳譜得特征能區別于其他蛇類中藥。
烏梢蛇(Zaocys)
【來源】為脊索動物門游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內臟的干燥體。
【產地】主產于浙江、江蘇、安徽等省。
【采收加工】夏、秋兩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去蛇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干燥。
【性狀鑒別】呈圓盤狀,盤徑13~16cm。全體烏黑色或黑褐色,密被菱形細鱗,背鱗行數為偶數,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縱貫全體的兩條黑線。頭盤在中央,扁圓形,大多眼大不陷而有光澤;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后鱗2枚;口內有多數刺狀牙齒。脊部高聳,成屋脊狀,俗稱“劍脊”。腹部剖開邊緣向內卷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以身干、頭尾齊全、皮黑、肉黃白色、質堅實者為佳。
【顯微鑒別】取背鱗1片,用水裝置,觀察外表面:鱗片呈黃棕色,具縱直條紋,條紋間距13.7~27.4μm,沿鱗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徑向排列,內含色素斑。此特征為本品粉末鑒定的重要依據。
背鱗橫切面觀:內、外表皮均較平直,真皮不向外方突出,真皮中色素較多。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尚含大量的鈣、磷、鎂常量元素,鐵、鋁、鋅等微量元素含量也較高。
【理化鑒別】聚丙烯酰胺凝膠蛋白電泳譜帶特征能區別于其他蛇類中藥。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
12-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七
11-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美育的內涵
09-2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審美經驗理論的歷史回顧
09-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串講資料四
03-1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實驗設計串講資料第三章
10-2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審美發生的特殊標志
09-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語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12-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復習筆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