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作分期與思想發展變化
1. 歷史劇、喜劇時期。英國社會表面繁榮,作家開始形成人文主義世界觀,對現實抱
樂觀的態度,整個創作基調是樂觀的。
歷史劇:表現了作家的人文主義政治理想: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主張民族統一,擁護賢明君主。代表作為《亨利四世》上下篇。劇中人物福斯塔夫是作家塑造得最成功的喜劇形象。作品通過“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的描寫,為這個封建制度崩潰時期沒落騎士的活動提供了一幅廣闊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喜劇:基本主題是歌頌愛情和友誼,表達人文主義的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生活理想,具有強烈的浪漫色彩和抒情氣氛。代表作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等。
悲劇《羅米歐與朱麗葉》是一部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愛情悲劇。具有較濃的喜劇色彩和悲喜混合的特點。
2. 悲劇時期。英國社會矛盾表面化、尖銳化。作家意識到人文主義理想與黑暗現實的沖突及其不可調和性。創作基調由輕松愉快轉向悲憤憂郁。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另見專節)
《奧瑟羅》:通過單純、輕信的摩爾人將領奧瑟羅被手下旗官伊阿古利用,殺妻自殺的悲劇,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被丑惡現實毀滅的悲劇。
《李爾王》:通過古代不列顛國王李爾退位后被兩個大女兒趕出家門,四處流浪,最后死去的悲劇,反映了封建社會關系崩潰時期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
《麥克白》:通過雄才大略的蘇格蘭將軍麥克白墮落為野心家的過程,表現野心、貪欲的邪惡性。
《雅典的泰門》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后一部悲劇,反映了以金錢為杠桿的炎涼世態。劇中主角的一段獨白揭示了金錢的腐蝕作用。
3. 傳奇劇時期。作家從現實中找不到出路,轉向幻想世界,幻想通過超自然的力量,用仁愛、寬恕的精神來調和矛盾。代表作為《暴風雨》。
二、《哈姆雷特》分析
1. 哈姆雷特的形象及其憂郁、延宕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末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起先在人文主義思想和觀念的影響下,對人和社會充滿理想,滿懷信心。在遭受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擊下,陷入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的理想幻滅,開始進行痛苦的探索。
在決心為父復仇的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行動已不單是為父復仇,而是要負起“重整乾坤”的重任。這使他時時感到力不從心,陷入孤獨、憂郁之中,一再耽誤時機,造成行動的“延宕”,白白錯過復仇機會,并給敵人以可乘之機。
由于惡勢力過分強大,再加上時代與人文主義思想本身的局限性,使他不可能去依靠發動群眾,只能孤軍奮戰,最后與惡勢力同歸于盡。
2. 哈姆雷特悲劇的根源
哈姆雷特的悲劇的根源是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
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說,哈姆雷特的悲劇已不僅僅是一出個人的悲劇,而是人文主義者和整個時代的悲劇。
3. 《哈姆雷特》的藝術成就
戲劇情節生動豐富。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往往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形成多樣化的戲劇沖突。在本劇中,有三條復仇線索交織在一起:主線是哈姆雷特為父復仇,副線分別是雷歐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為父復仇。后兩者的復仇均帶著濃厚的封建色彩,更襯托出哈姆雷特復仇的社會意義。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人物性格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復雜性。如本劇中犯下殺兄娶嫂罪行的克勞迪斯,雖然兇殘,但良知未泯,自自覺罪孽深重,一人躲在小教堂里祈禱。
擅用獨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本劇中哈姆雷特重要獨白有6處之多,每次都為推動情節發展,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到了關鍵作用。
語言豐富多采,具有個性化、形象化特征。
4. 關于“莎士比亞化”
這是馬克思提出的美學原則。就是要求戲劇創作從現實生活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觀念出發,通過生動豐富的情節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優美的語言創作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陳子昂與張若虛
09-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串講筆記四
01-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技巧
08-302023年浙江自考水產繁殖育苗技術復習資料:論述題
02-27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8)
09-28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8)
10-092022年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第五章
10-08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4)
09-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筆記:lesson14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