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類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成果的總和,隨著人類歷史的進程與社會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在20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思想主潮。中國共產黨從創立之日起,就與中國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相聯系。馬克思主義是世界先進文化的結晶,一經傳人中國,就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發展,起了根本性的指導作用。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的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都是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沃土之中,順應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寶貴結晶。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人都十分注重文化建設。毛澤東在40年代就提出了“古今中外法”以及著名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的綱領,50年代又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方針。鄧小平在80年代提出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三個面向”重要思想,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90年代,江澤民在慶祝建黨70周年大會上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要求,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報告中又全面論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世紀之交的2000年,江澤民發表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出:“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1997年)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綱領作了這樣的表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建設立足中國社會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文化主張與綱領,明確指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基本目標和基本特征,是中國人民在新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總要求。第一,馬克思主義是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是堅持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這是一項根本原則。第二,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設的目標。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人是要有精神的,只有造就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才能盡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特征。“三個面向”表明文化的價值取向,“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表明文化的民族特性、科學內容和科學方法、民主精神,“社會主義”表明文化的性質和方向。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一種區別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態的全新的文化。《求是》雜志1997年第27期發表的署名論文認為:這種全新的文化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首先,它有鮮明的時代性。文化雖然有其超越時代的共同性,但作為一個歷史范疇,總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不同社會具有不同性質的文化。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的基本特點,它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第二,它有濃郁的民族性。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不斷延續和發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們如何認識和把握它,它都要作為一種歷史的積淀和社會意識的潛流,滲入社會心理的深層,同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行為標準、道德情操、審美情趣、處世態度以及風俗習慣融為一體,成為人們生下來就濡染其間的一個精神家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活動,繼承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不斷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和中華民族形式相結合的全新的文化。第三,它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性。作為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正確地反映了自然和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堅持了同自然觀、社會觀中一切非科學的文化思想進行堅決斗爭的立場,為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提供了理論依據。第四,它有吸納百川的開放性。我們的文化強調重在建設,貫徹‘三不主義’,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自由討論、自由創作和不同學派、不同風格的自由發展,使文化園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合理吸收外國文化一切好的東西,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成為形式開放、不斷發展的博大體系。第五,它有深廣的群眾性。社會主義的文化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創造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創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在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動中汲取營養,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務人民,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四有’公民。第六,它有勇于改革的創造性。文化,本來就是人類社會不斷開拓、不斷創造的豐碩成果,任何優秀的文化產品,必定是超越前人的精彩創造。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更自覺地把改革和創造作為自己成長發展的方式。一方面,它要求外部環境的改革和優化;另一方面,它要求深化文化體制內部的改革,這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
世紀之交,中國文化所面對的形勢、任務和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一個充滿著機遇與挑戰的21世紀已經來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期,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不斷深化,特別是互聯網絡迅速發展,為中國人學習世界先進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雖然國際主題依然是和平與發展,但同時也有所謂“中國威脅論”、“文明沖突論”特別是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企圖對中國文化施加咄咄逼人的干預與影響。在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觀念的許多積極的變化,但也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錢眼開、貪污腐敗等消極的東西,以及某些腐朽、愚昧、落后的思想觀念借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之機沉渣泛起。
值此千年更替、世紀交會之際,如何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條件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解決許多新課題,但同時也將激發出許多新創造。張岱年在論述新世紀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和綜合創新時,提出了中國文化必將做出具有歷史意義的“十大創新”的觀點:一是創造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中國;二是創造物質文明與精 神文明高度統一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文明;三是開創一體兩翼式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體制,即新型市場經濟一新型民主政治一新型科學文化;四是開創“體制改革一經濟起飛一國家統一文化復興”四大潮流有機統一的跨世紀中國主潮;五是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模式;六是創造現代革新的中華民族精神;七是創造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價值觀體系;八是努力創造富有時代精神與東方神韻的“大成智慧學”這一新型方法論體系;九是創造大器晚成、現代復興的中華文明新動態;十是創造現代新型主體性,以熔鑄21世紀新型世界文明。
遙望21世紀,在未來世界格局、世界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固然少不了風云激蕩的沖突和競爭,但世界新型文明的主要潮流,卻是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對話,綜合創新。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這樣深厚的歷史淵源,又植根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它必將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放射出前所未有的奪目光彩,“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對人類文明做出應有的、更大的貢獻!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重點(七)
08-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英語(一)》復習筆記(27)
06-29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馳名商標的特別保護
04-14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陳子昂與張若虛
09-06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四章
09-14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Jane Austen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