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喬治-霍曼斯(美):
1、 他參加了梅奧領導的霍桑試驗。
2、 提出了“群體形成的理論”,在1951年發表的《人類群體》一書中指出,包括群體在內的任何社會系統都存在于一個三維的環境中。
3、 “三維環境”——物質環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
二十二、K-盧因(美):
1、“群體動力論”,他援引了場論和物理學中的立場概念,來說明群體成員之間各種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
2、組織變革理論,為了防止變革的失敗,他提出了“解凍、變革、重新凍結”的三步變革模式。
3、庫特爾-盧因 提出了“力場分析理論”
二十三、弗論奇 & 雷文:
“權力結構”,他們指出:社會權力是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施加的潛在的影響,這里的影響是指受影響人在認識、行為和思想上發生的變化。他們同時指出:權力是同組織關系、領導關系、政治事件密切關聯的一個術語,可以根據不同的基準對權力進行分類。
1、獎賞權;2、強制權;3、仿效權;4、法定權;5、專長權。
二十四、莫雷諾(美):
1、“社會關系測量法”,是在20世紀30年代創立的一種衡量和分析團體關系的學說,又稱為:團體成員關系分析法。
2、社會關系計量表(圖),莫雷諾認為,團體成員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關鍵是彼此之間的好惡感情。
二十五、羅伯特-寶爾斯:
在哈佛大學社會關系實驗室進行了試驗,這是社會科學家首次以系統的方式對群體中的個體行為進行的分析研究。通過研究,提出了一個綜合性的人類行為分類系統——“交互作用過程分析理論”。
羅伯特-寶爾斯的主要貢獻:
1、 提出了12種人類行為類型;(群體功能理論)
2、 提出了群體面臨的共性問題是內部溝通和群體的組織與維持,同時指出了群體的行為過程將要經過4大階段:定位、評價、控制、成員角色具體化。
3、 他發現了一個規律:群體中單個成員的行為可以分為四大類(在社會情感方面的積極行為、任務相關行為、與任務相關的行為、社會情感方面的否定行為),四類行為在不同類型的群體中所發生的概率是基本相同的。
4、 指出了“角色區別”是群體中的一個一般特征。
二十六、梅雷迪思-拜爾賓:
他的著作把個人的個性特征同群體的角色行為相聯系,提出“團隊角色理論”。
二十七、阿希的經典試驗:
試驗結果表明:群體規范能夠給群體成員形成壓力,迫使他們的反映趨向一致。
二十八、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美):
1、在他的經典著作《企業中的人性方面》(1960)一書中,指出了有效群體的11個特征。
2、“X理論—Y理論”,它圍繞“人的本性”來論述人類行為規律及其對管理的影響。在1957年11月號的美國《管理評論》上發表了《企業的人性方面》一文,第一次提出了X理論——Y理論。(把人性建立在錯誤假設上的傳統管理觀點稱為X理論;對人性做出相反假設的新的管理觀點稱為Y理論)
二十九、克雷奇 & 克拉奇菲爾德 & 巴拉奇:
他們提出了一種影響生產效率與滿意度的分析模型(群體行為影響因素分析模型),他們將3種影響變量進行了區分,即:自變量、中間變量、因變量。
三十、領導理論的發展階段:
(一)特質理論階段。——身體特征、個性特征、才智特征
(二)行為理論階段。
1、 美國密執安大學的利克特為首,提出“支持關系理論”;
2、 美國行為學家布萊克 & 莫頓,“管理方格理論”。
(三)權變理論階段。
1、 坦南鮑姆 & 施米特(美):領導連續統一體理論;
2、 菲德勒:情景領導理論;
3、 弗魯姆 & 耶頓:領導—參與理論。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