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所謂政治學是指研究人類政治活動的規律性的科學,是一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的學說。
※政治學不可能是一種對人類社會的政治活動規律進行簡單歸納的實證科學。
一、政治的含義
(一)“政治”最初的含義:是指古希臘成邦,即城市國家,我國古代“政治”的含義是:統治的意思,也即“治國平天下”的含義。
(二)歷史上剝削階級思想家和當代西方政治學者的政治觀。
1.從道德的角度,用道德觀點解釋政治,把政治等同或歸結為倫理道德。認為政治的最高目的為了使人類社會達到道德至善的境界;代表人物:
(1)中國的“孔子”;(2)古希臘的思想家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3)德國的康德和黑格爾。
2.從法律的角度,將政治說成是立法和執法的過程;代表人物:凱爾遜。
3.從權力的角度,將政治視為爭奪權力以及施展謀略和玩弄權術的活動,即認為政治就是統治者對法、勢、術的掌握和運用。典型代表:
(1)《韓非子·定法》;
(2)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里,他的代表作《君主論》又稱為《霸術》,主張政治就是用力量來統治人,用權術來欺騙人;
(3)德意志首相卑斯麥,把政治說成是當政者的統治藝術;
(4)美國“拉斯韋爾”,認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權力的形成和分享;
(5)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認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權力或力求影響權力的分配。
4.從管理的角度,將政治看作是《管理眾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代表人物:
<1>孫中山,他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眾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權,標志著我國近代政治觀的一種發展和進步。
<2>英國政治學家麥肯齊認為政治是“參與一個社會的全面的管理進程”。
5.從的角度,把政治解釋為圍繞政府制定和執行而進行的活動。代表人物:
美國政治學者戴維·伊斯頓提出了“權威性分配說”,在《政治體系》書中提出,政治“是為社會作出執行權威性分配(具有約束力的決策)的行為或相互交往”。
(三)馬克思把政治解釋以下四個方面:
1、政治的根源是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的關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
2、政治的實質是階級關系。即包括<1>統治階級與被統級的關系;<2>領導階級與同盟者的關系;<3>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
注:在人民掌握政權后,國內的政治關系主要是人民內部關系,政治本質內容是政治制度本身的現代化、民主化。P7
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任務,是指導并服務于全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其核心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問題。P7
3、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權力,政治權力的中心問題是國家,它是“關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問題”。
4、政治活動是科學,是藝術。
(四)政治的含義:
所謂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其范圍主要包括:(2個方面)P8
1、 時間范圍,即政治是一個歷史范疇,不是永恒存在的,與此相反,亞里士多德則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含義之一就是指政治關系是永恒的)”
2、界定政治現象與非政治現象的標準,凡是通過政權所要解決的具有全局性的問題都屬于政治現象(即政權和全局性是衡量人民內部關系哪些是屬于政治現象的標準)
二、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1.政治活動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而國家政權是所有階級社會上層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層建筑的主體。
2.政治學中最本質、最主要、最根本的問題即國家政權問題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3.政治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P9多項)
<1>以公共權力為中心的政治關系;<2>政治制度; <3>政治思想; <4>政治文化 ;<5>政治行為及其發展規律。
三、政治學的研究范圍。
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