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就是指個體無法有效地按社會規范或適宜的方式去適應環境要求,從而表現出心理活動的異常狀態。(名詞)
心理障礙的判別標準(簡答)
1、 個人標準。以個人做為標準是判別者根據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在充分收集第一物資料的基礎上,憑借個人的認識和經驗去評價他人的心理活動,或以一般人對常態的經驗作為出發點或參照系,來判別他人的心理是正常還是異常。
2、 社會適應標準。在一般情況下,人的行為與環境是相互協調、相互一致的。如不能適應社會環境,則被認為是病態。
3、 統計學標準。統計學標準認為,人們的心理測量結果通常呈正態分布,居中的大多數人屬于心理正常范圍,兩端者被視為“異常”。也就是說,一種心理活動在同等條件下若為大多數人所具有屬于正常;若背離了大多數人的一般水平就是異常。
4、 癥狀與病因學標準。癥狀與病因學標準是將心理障礙當作軀體疾病來看待。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便認為此人有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CCMD-2-R把精神疾病分為十大類:
編碼 疾病的名稱
0 腦器質性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
1 精神活性物質與非依賴物質所致精神障礙
2 精神分裂癥,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3 情感性精神障礙(心境障礙)
4 神經癥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精神障礙
5 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生理障礙
6 人格障礙,意向障礙(沖動控制障礙)與性變態
7 精神發育遲滯
8 兒童少年其精神障礙
9 其他精神障礙及與司法鑒定和心理衛生密切相關的幾種情況+
精神病性精神障礙,其主要的疾病有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偏執性精神病、重性情感性精神障礙等。(選擇)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主要的疾病有神經癥、進食障礙、睡眠與覺醒障礙,性功能障礙、人格障礙等。(選擇)
自知力又稱內省力,是指病人對其自身精神狀態的認識能力,即能否判斷自己的有病和精神狀態是否正常,能否正確分析和識別,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現在的表現與體驗中哪些屬于病態。(名詞)
精神病性精神障礙與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區別在于:
1、 神經癥患者,大多數具有完整的自知力,精神病人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
2、 精神病的初期,有些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能夠覺察到自己的精神狀態發生了變化。隨著病情的發展和加重,病人往往對自己的精神癥狀喪失判斷力,否認自己是不正常的,甚至拒絕治療,此時稱為自知力缺損。
心理障礙的發生原因主要是有生物、心理和社會這三個方面的因素。
心理沖突是指個體在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中,存在著兩個或兩上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動機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矛盾狀態。(名詞)
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時,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消極反應。
特殊的人格特征:A型行為特征被認為是冠心病易患性人格;C型行為特征是癌癥易患性人格等。
社會因素的影響(簡答/論述)
1、 文化的影響。
A、 不同的文化和環境背景下所產生的心理障礙的病種、癥狀、內容和頻率大相徑庭。文化偏低的農村居民或民族中,瓜性精神障礙以及與迷信巫術相聯的精神障礙和民間健身術等引起的精神障礙較為常見。
B、 文化較高的地域居民或民族,則偏執性精神障礙、妄想性精神分裂癥、強迫癥、神經衰弱等心理障礙較多見。
2、 早期教育與家庭環境。
A、 對個體早期發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單調、貧乏環境中成長的嬰兒,心理發展將受到阻礙,潛能的發展將受到抑制。
B、 兒童早期與父母的關系會對個體以后的心理健康產生極大影響。
C、 父母對兒童的態度和教養方式也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
3、 環境干擾。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陳子昂與張若虛
09-0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悲劇理論的歷史考察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巴烏利美保育所
06-0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對象
08-30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8)
09-2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串講筆記四
01-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技巧
08-302023年浙江自考水產繁殖育苗技術復習資料:論述題
02-27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8)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