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
答:(p10-11) 第一,二自然段
三:鄧小平理論的地位(p12-15)
答:1.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一命題,指出了鄧小平理論的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方面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是馬克思主義,是指這一理論所依據和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遵循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是與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
2.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還表現這一理論的基本內容無不源于馬克思主義.
3.鄧小平理論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是指鄧小平理論沒有從本本出發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而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發展和創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觀念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四:鄧小平理論形成的三個階段(p7-9)
答:1.第一階段,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
2.第二階段,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逐步展開的過程中,鄧小平理論初步展開形成輪廓.
3.第三階段,從1987年黨的十三大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形成理論體系.
其他次重點:
一:第三階段提出了什么新理論?(選)p9
答: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三個有利于”標準的理論等(大膽吸收外國一切先進文明成果)。
第一章
重點
一:試論述鄧小平理論的精髓.p22-30
答:a.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b.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如何重新確立.
1.判斷“兩個凡是”,提出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
2.支持和領導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
3.兩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宣言書”。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4.科學地闡述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c.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地關系。
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另一方面,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為了達到新的實事求是。
二:三個有利于提出的意義。p31-33
答:1.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的提出,是為了掃清阻礙改革開放的種種“左”的思想和觀念的障礙,劃清了科學社會主義和種種空想的界限,恢復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2.三個有利于標準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和從人民利益出發的統一,真理標準與價值標準的統一.三個有利于具有內在聯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產力標準.
3.它對于我們排除姓“資”姓“社”的抽象爭論的干擾,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二章(揭示社會主義本質)
重點:
一:論述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p38-40(考過)
二:鄧小平科學社會主義本質論斷概括及特點(核心: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建設社會主義)
答:a.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 同富裕。
b.特點:
第一,在目標的層次上屆定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二,突出生產力的基礎地位.
第三,突出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也就是人民利益目標).
第四,在動態中表述社會主義的本質.
三:共同富裕與解放生產力的關系.p47 p48
答:發展生產力的目標和實踐共同富裕的目標(在實踐中表現為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互為條件的.
另一方面,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條件的.
四:為什么說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p50
答:第一,大力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
第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第三,發展生產力,是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
第四,當前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五:*發展才是硬道理p53-55
答:第一,“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得住。”
鄧小平站在時代的高度,通過對戰后時代主題的轉換敏銳把握和對時代特征的科學分析,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鄧小平認為,和平是發展的條件,沒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就難以集中心思發展經濟;發展是實現和平的根本出路,“越發展和平力量越大”,因此發展問題或者說經濟問題是核心。鄧小平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和平發展聯系起來,指出第三世界國家人口最多的中國,是世界和平力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政治角度說,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對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穩定都是有利的。……等到中國發展起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中國加快發展起來,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大貢獻。中國是一個大國,應該起更多的作用,但現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實。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就會更大。鄧小平滿懷信心的人為,只要中國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中國就會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可見,發展是硬道理是一個帶時代性和國際性的命題。
第二,“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我們的發展。”
只有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才能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人民才能從內心里用戶社會主義,才能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們相信社會主義,也才能更好的堅持社會主義。
第三,“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叫*自己的發展。”
中國要解決的問題千頭萬緒,對外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對內要盡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還要實現國家統一。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的關鍵都要*自己的發展起來。
第四,“善于把握時機來解決我們的發展問題。"
其他次重點:
一:社會主義發展觀如何產生。p42 p41
a.社會主義原則:
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這兩大原則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本質論斷的雛型。
b.1980年5月,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選)
第三章
重點: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為何長期處于?(考過)p62-64
答: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含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斷包括兩層含 義:第一,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初級階段。
b.長期性:
從根本上說,是由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前提決定的,也就是由于我國社會主義不是脫胎于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決定的。
第一,要用相當長的時間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現代化,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
第二,要用相當長的時間來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第三,當前時代特點和國際環境,也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經歷更長的時間。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意義。p66-67
答:第一,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最基本國情,是制定路線,方針,,確
定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的根本依據。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克服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抵制拋棄社會主義
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的銳利武器。
第三,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有助于我們解決種種矛盾,澄清種種疑惑,正
確認是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三:*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p71
答: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要集
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有不斷的解
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擺脫社會生產的落后狀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
化需要。
3,是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的需要,只有搞好經濟建設,才能逐步建立強
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從而才能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四:對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正確理解。p75
答:1,改革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解放生產力。改革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
發展生產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叫革命。
2,對原有體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3,改革一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等一系列重大變化。
4,這種革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革命,
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而是在黨的領導下對原有的經濟體制和其他體制
進行根本變革。
五:四項基本原則讀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主要起三方面政治保證作用p72
答:四項基本原則作用:
一,保證有一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保證有一個穩定團結的環境;
三,保證有統一的意志和統一的行動。
其他次重點:
一:黨的中心工作p69
答: 什么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穩獲中心任務,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世界上已經解決了。
二:社會主義主要矛盾p70
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
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p70
答:1978年召開黨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并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出明確地概括。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它的簡明概括)
四:核心;主體p71
答: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經濟建設基本路線的核心和主體,改革開放為經濟建設提供動力,四項基本原則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政治保證。
五:*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簡)p76-77
答:1,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改革,發展,穩定,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發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中心,集中精力把我國國民經濟搞上去,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改革開放是推動發展的動力,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發展與改革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而社會穩定是發展經濟和順利進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條件,是發展和改革的錢。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奢華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進一步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持社會穩定。
2,我們黨確定的“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是完全正確地。我們要始終遵循這個方針,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統觀全局,精心謀劃,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協調統一起來,在改革和發展中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3,保持安定團結的社會政治局面,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大力加強和改進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并積極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及時妥善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第二,始終警惕國際國內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分裂活動;第三,嚴厲打擊破壞社會秩序、市場秩序和危害社會安定的各種犯罪活動, 加強社會治安,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六:黨十五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p78
答: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3,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第四章 * **
重點:
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目標、步驟、特點。p84-88
答:1,戰略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戰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
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
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
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把第二步
中的國民生產總值改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翻。
3,戰略特點:第一,注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它是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
共同發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
第二,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它特別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戰略的每一
步都提出有關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
第三,既堅持實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壯志。
二:為何大力發展農業?p89
答: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
之本;農產品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料、重要出口商品;又是工業品的主要市場;農業
發展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提供勞動力等。
2,農業直接關系到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價穩定,社會安定。我國絕大多數人
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系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關系到20世紀
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農產品又是城鄉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3,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后,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它已經很難支撐國民經
濟其他部門的快速發展。
4,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的基礎,并最終
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使能否時間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
鍵。
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p93
答: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素質和綜合國力。
3,有利于擴大就業,緩解我國就業壓力。
4,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小康。
四,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和遵循的原則和戰略p94-95
答:意義:1,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發揮各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物質技術條件加速地區經濟發展,從而才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2,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使各地更好的互相補充,互相協作,協調發展,發揮國民經濟的整體優勢。
3,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消滅貧困,使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4,加快不發達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于保持社會安定,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原則:通州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
戰略: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地區經濟梯次推進的戰略構想。
五:經濟工作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p98-99
答:1,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社會主義建設,定規劃,辦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我們既要積極努力,又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客觀實際的可能性。
2,勇于探索。在實踐中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化縣設的客觀規律。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同時又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不斷地總結教訓,在學習中,實踐中摸索。
3,沖籌兼顧,正確處理各種比例關系,我們必須按照統籌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安排好各種比例關系。
4,鼓實勁,不鼓虛勁。鼓實勁就是實事求是,真抓實干,講究實效;不鼓虛勁就是反對好大喜功,搞形式主義,說大話、空話、甚至弄虛作假。
5,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培養能按經濟規律辦事的人。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就是要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運用市場機制來廣麗經濟,絕不能按照“長官意志”或依*行政命令瞎指揮。這樣就必須培養一批能按經濟規律辦事的人,向懂行的人、專家學習,向外國先進管理方法學習。
六:速度、比例、效益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三個重要因素p102-103
答:它們是辯證的統一關系,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但也會產生矛盾。速度是前提;比例是實現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經濟效益是中心。當三者發生矛盾時,必須服從經濟效益,必須始終把經濟效益作為全部經濟工作的中心。因為:第一,提高經濟效益可以緩解我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資金嚴重短缺的矛盾;第二,提高經濟效益能夠整加供給,緩解供需矛盾;第三,提高經濟效益能夠加速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七:經濟增長方式種類;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要求;轉變意義p103-104
答:a.兩種:粗放型增長方式,是指生產要素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單純依*生產要需的大量投入和擴張,通過擴張大生產場地,添加機器設備,增多勞動力等等來實現經濟的增長。這種增長方式實質就是以數量的增長和速度為中心。
集約型增長方式,是依*生產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產要需的優化組合,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增加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來實現經濟的增長。這種增將方式實質就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俄日中心。
b.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創痛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莊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c.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要求是:從主要依*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 轉到主要依*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同鄧小平一貫反對片面追求產值,產量的增長,經濟發展要依*科學技術,講究經濟效益的思想是一致的。
d.轉變主要意義:一,可以節省資金和消耗,提高資金和資源的利用率,從而緩解我國經濟發展同資源不足,資金嚴重短缺的矛盾。 二,可以提高消費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消費品的品種, 適應社會需求結構變化的需要,更好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三,可以減少對資源的浪費,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小虎協調, 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可以促進科技進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八: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科教興國的關系。p105-107
答:a.鄧小平依據我國國情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具體內容:
1,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第一位的變革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哦經濟活動中,舌頭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的變革力量。
2,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文的作用。它自身不但直接體現生產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諸要素,比如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的進步,擴大了勞動對象的來源和種類,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3,現代科學是管理日趨現代化、科學化。科學技術與經濟廣發皆個,使得管理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范疇。科學、技術、管理并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
4,高科技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現在知識經濟正撲面而來,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經濟直接依賴于知識和細細的市場、創波使用。它以智力資源和無形資產為第一要素,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高技術產品和通過信息產生的新知識為主要消費對象。因此發展高科技并使其他產業化,是推動生產力和經濟發展,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根本途徑。
b.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要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盛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爭搶國家的科技實力即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生轉移到依*科學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c.實施科教興國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快科技進步
2,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3,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九:新的科學技術發展觀的概念p109;可持續發展戰略p110
答: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而且絕不包含侵犯國家主權的含義。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
戰略:
1,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
2,合理利用資源,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
3,加強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其他次重點:
一:p88
鄧小平根據我國經濟實際情況,1982年提出,我國的“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這為我國調整和優化產業節后指明了方向。更具鄧小平的指示精神和我國經濟現實情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方向是大力發展第一產業,特別是農業;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著力加強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二:發展農業的出路p90
答:農業的發展一*政策,二*科學。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
三:“臺階式 ”地發展戰略p99
答:燈小平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抓住時機,加快發展,力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又比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經濟發展上一個臺階,提出了“臺階式”的發展戰略思想。
第五章
重點: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的依據p112(考過多次)
答: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第二, 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第三,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為何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以及其體現p114-115
答:a.這是由公有制的性質和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決定的:
1,社會主義公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同社會發展相一致。
2,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它依*經濟力量和經濟手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沿著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
3,公有制經濟控制著公民經濟命脈,擁有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力量,控制著生產和流通。它是國家進行建設的主要支柱,國家參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物質基礎。 4,公有制經濟占主體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切實保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道德發展中國家,要迅速發展起來,趕上打法國家,時間現代化,人物無疑是極其艱巨的,而真正能擔負起這一歷史重任的是公有制經濟。
5,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生產資料不再是剝削的手段,而是用來不斷發展生產,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文需要的臺哦件。它是實心干酪分配原則的經濟基礎,又是實現勞動人民經濟上,政治上的主人翁低溫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質保證。
b. 體現: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就全國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
三:*為何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p116-117
答:這是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條件決定的:
1,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是由我國生產力狀況決定的。我國生產力的現實是總體水平比較低,發展不平衡層次比較多,與這些社會化程度差別很大的,不同層次的生產力相適應,客觀上要求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2,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是緩解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各種矛盾的需要。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資金短缺和就業壓力大實現大化進程中難題。一方面我國縣大化建設需要巨大資本投入,單*國家力量無力滿足這個需要,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民間資本和國外,境外資本找不到理想的增值投向;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就業人口不僅基數大,而且增長快,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和公有制經濟的安置和吸納能力有十分有限,就業壓力巨大,并且這種勞動力資源供過于求的矛盾將會長期存在,有時還會比較突出。因此,從我國實際出發法,需要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調動多方面積極性,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及引進外資,彌補建設資金不足,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
3,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四:公有制經濟實現的形勢。p120-121考過
答:所有制與所有制實現形式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
1,主要指資產或資本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
2,同一所有制經濟可以有不同的實現形式,一種具體實現形式中可以容納不同的所有制經濟。
3,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的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
4,股份制是公有制較好的實現方式。
五:為何改革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建設中心環節? p122-124
答:(略)改革的方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其他次重點:
一:公有制經濟含義p118
答:1,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它是有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我國現階段的全民所有制經濟的生產資料由國家代表全體人民所有,采取國家所有制形式,所有,成為國有經濟。 在改革和發展中,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必須加強,它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
2,集體經濟,即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有部分勞動群眾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一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
3,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混合所有制經濟指不同所有制經濟,以控股,參股等不同方式投資形式成法人財產,由企業法人進行經營的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目前主要有股份制企業,跨所有制組成的企業及企業集團,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企業等。
二:“三改”加強企業管理p125
答:我國企業改革和改組, 改造, 加強管理結合起來。
三:鄧小平提出了兩個飛躍的思想p128
答:他說中國社會主義農業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兩個飛躍。
第一個,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要長期堅持不變。
第二個,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由一個很大的進步,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
四:非公有制的地位p130
答: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形勢有: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港澳臺投資經濟和外資經濟。
五: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8)
10-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筆記:lesson10-13
02-10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13)
09-2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美學模擬題及答案匯總
12-012023年浙江自考公共管理學串講資料:公共管理學的產生
03-02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2年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第五章
10-0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效果的類型
08-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翻譯復習資料十二
11-262023年4月浙江自考旅游心理學復習筆記:領導風格的確立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