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專業知識是研究者不可缺少的素養之一。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沒有必要的專業知識,在研究、評析過程中,就不會有什么章法,隔靴搔癢,言不及義,有時連人門都不可能,更無法取得研究、評析活動的“自由”,所以,新聞作品研究者應具有較高的新聞專業素養,熟悉新聞學基礎理論,并能運用它來指導自己的實踐;同時對新聞采訪寫作等專業知識,也應有廣泛而深人的了解。
新聞學是研究新聞傳播活動,新聞事業的性質、特點及其工作規律的科學。新聞理論是新聞學的一部分,即它的理論基礎部分。學習新聞理論,有助于我們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懂得新聞工作的普遍原理和基本規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各種新聞現象,研究歷史的和現在的、中國的和外國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新聞實踐,自覺按新聞規律從事新聞采寫和新聞研究活動。學習新聞理論,雖然不能代替具體的新聞業務研究,但它對具體業務有指導意義,是正確有效地開展新聞工作和新聞作品研究的理論基礎。
新聞業務知識包括采、寫、編、播、攝、錄等各方面,對研究、評析新聞作品來說,采訪和寫作知識尤為重要。 熟悉和掌握新聞采寫業務知識,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記者是如何根據一定的報道目的,深入調查研究,認識客觀事物,尋找和挖掘新聞題材的;能幫助我們認識各種新聞文體的特點和基本要求,新聞寫作的基本規律以及各種表現手法和技巧等,更好地把握評價新聞作品的標準和要求;能幫助我們比較全面地考察一篇新聞作品從事實,經報道者的采訪制作,到面向社會公開傳播的全過泛,從而減少研究、評析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獲得主動權。更好地按新聞規律、按新聞采寫的基本特點和要求,做好對新聞作品的評析、研究工作。 在掌握新聞理論知識和新聞業務知識的同時,新聞作品研究者還應力求獲得一定的新聞采寫實際體驗。
新聞工作是一項一刻也不能脫離社會實踐的工作。新聞作品既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反過來又對社會實踐產生巨大的指導作用。一篇新聞作品的產生,需經記者的采寫實踐,是一個復雜的實踐過程。新聞作品研究者如果具有一定的新聞采寫感性認識和切身體驗,熟悉作品的采寫過程,在許多問題上就容易和作者產生感同身受的接近感,對作者面對眾多的客觀事實,為什么要選擇這個事實,為什么要提煉和確定這樣的主題,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角度。運用這樣的體裁等一系列問題,更容易理解;同時也有助于研究者不僅僅是從理論上,而且能從切身的體會中,去認識和鑒別新聞作品的真假優劣。 較強的新聞敏感,也是做好新聞作品分析、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新聞敏感是指新聞工作者在現實生活中,能迅速地辨別和捕捉事物變動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聞價值大小的能力。它是新聞工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綜合的考察和分析判斷能力。
新聞敏感不是先天性的,而是新聞工作者在長期新聞實踐中鍛煉和培養起來的一種職業能力。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判斷某一事物的政治意義以及它可能產生的政治效果;二是判斷某一事實在全局中的地位以及是否會對全局產生影響;三是判斷某一事實能否引起受眾的廣泛關注以及關注程度如何;四是判斷同一新聞事件中的許多事實,哪一個重要,哪一個次要,并能迅速地進行取舍;五是從看來無關緊要的事實中,迅速判斷其有價值的部分和方面;六是從新聞線索中,迅速預見是否可能導致發現重要新聞等等。
新聞敏感所包含的上述種種能力,貫穿于新聞活動的全過程,體現于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和新聞作品研究等各個環節。記者面對形形色色的客觀事物,迅速準確地決定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離不開新聞敏感;研究者面對具體的新聞作品,要深刻地感知它,認識它,判斷它,評價它,有時甚至要由顯及隱,由表及里,跳出就事論事的局限,從更深更廣的背景上去發掘它的意義和價值,同樣需要高度的新聞敏感。舉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1978年11月15日,新華社編發了一條二百來字的短消息:《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這一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新聞,原來卻包含在一條幾千字的長消息中。這條長消息報道北京市委舉行常委擴大會議,討論和決定了一系列有關事項。為天安門事件徹底平反,只是其中之一。當時,有關編輯人員如果沒有高度的新聞敏感,這條舉世矚目的新聞,就可能淹沒在一大堆次要的事實之中。眾多類似的事實說明,新聞敏感如何,評價判斷事實新聞價值大小的能力如何,對記者采寫新聞、編輯處理新聞、研究者分析評價新聞,都是至關重要的。
新聞作品研究者專業素養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掌握分析比較的科學方法。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辨音。分析比較是人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辨別事物的優劣、高低、美丑的重要方法。在當代社會,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向社會發布新聞、傳播信息,新聞作品不僅數量大,而且內容涉及到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寫作水平也良莠混雜,參差不齊。面對如此眾多的新聞作品,只有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下,從題材內容、表現形式、社會效果等各個方面,對它們進行科學的分析比較,才能發現那些題材重要,內容新鮮,表現手法新穎,既有普遍指導意義又有自己特點的優秀作品,引導人們去品嘗這些高品位的精神食糧,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汲取精神力量。缺少這種科學的分析比眼力,就可能“有眼不識泰山”,讓真正優秀的新聞作品失之交臂,或錯把芝麻當西瓜。
對新聞作品進行分析、比較、研究,不能僅僅停留于新聞作品本身,僅僅停留于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分析、比較,研究者應努力把見微知著的洞察力和站得高、看得遠的宏觀意識結合起來,善于從作品人手,從大局著眼,把微觀的、局部的、個別的東西.把具體的新聞作品,放到宏觀的大局中去衡量、評價。1987年,《經濟日報》開展的關于“關廣梅現象”的報道,之所以榮獲該年度全國好新聞特等獎,就是因為該報的同志對當時全國的大形勢、大氣候把握得比較準確,對企業界的思想脈搏摸得比較清楚,因而能跳出就事論事的圈子,把關廣梅在全國率先實行租賃經營這一事件,與經濟體制改革這個大局聯系起來分析比較,問題抓得準,挖得深,因而在全國產生了轟動性的效應。這個例子,雖然說的是記者采寫新聞,但對分析、研究新聞作品來說,也同樣是可資參考和借鑒的。具有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也是新聞作品研究者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新聞語言是與文學語言、政論語言、科學語言相比較而言的一種書面語言。文體樣式不同,語言文字的特點也不同。新聞屬于記敘文體,它客觀地陳述事實,用事實說話,其語言文字以敘述為主,當然,也不排斥其他的表現手法,如議論、描寫、抒情等。新聞作品研究者必須熟悉和掌握新聞語言的特點,才能對作品條分縷析、剴切精當,幫助人們更好閱讀和鑒賞新聞作品。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重點(七)
08-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英語(一)》復習筆記(27)
06-29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四章
09-14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馳名商標的特別保護
04-142023年4月浙江自考人際關系心理學復習筆記:認知失調理論的應用
12-292023年浙江自考勞動就業概論復習資料:勞動概述
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