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法國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階段過渡,教育事業得到一定的發展,到19世紀末,逐步形成了現代法國教育制度的雛形。這是一種典型的雙軌學制。在此期間法國政府以當時教育部長費里的名字命名頒布了《費里法案》(Ferry Act),明確規定了國民教育制度的三原則,即義務、免費、世俗化。1905年,又頒布了“教會與國家分離”的法令,打擊了教會勢力對教育事業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法國逐步由農業國變為農業一工業國,使法國加快了經濟發展,1936年,教育部長翟(J.Zay)實施中學初級階段統一學校制度,取得較好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7年擬定了著名的郎之萬——瓦隆教育改革方案,促使法國教育向民主化、現代化方向發展。1958年以戴高樂為首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竭力擺脫美國的控制,努力維護國家獨立與主權,進行了新的教育改革,為法國現代教育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20世紀前半期教育基本情況
19世紀末,法國已逐步形成了現代學制的雛形,這是一種典型的雙軌學校制度。一軌是為貧民子弟開設的母親學校——初等小學——高等小學——小學補習班系統;一軌是為上層階級子弟而設的幼兒園——基礎學校——國立中學或市立中學——大學或高等專業學院系統,它是以兒童所屬的階級與門第來加以區分的。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廣大工農群眾民主斗爭的高漲,這一制度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許多進步人士不斷呼吁,提高國家的義務教育年限、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廢除雙軌學制。實行教育機會均等。這些合理的民主要求盡管遭到保守主義者和天主教會的反對,但得到了廣大國民的支持,迫使法國政府進行必要的改革。1902年,對中等教育作了一次改制,規定中等學校的學制統一改為7年,前4年為第一階段,后3年為第二階段,前后兩段銜接并加強自然科學與現代外語的教學。同一年,還解散了50多個教會組織,封閉了3000多所教會學校,使教育向世俗化方向前進了一大步。1905年,又通過了“教會與國家分離法令”,打擊了教會對教育事業的控制,但仍允許教會開辦私立學校,也允許公立學校學生在校外接受宗教教育,因此,教會對教育的影響依然明顯地存在著。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工農群眾民主斗爭蓬勃發展形勢下,加之受到德國魏瑪共和國實施統一學校制度的影響,法國的統一學校斗爭也獲得一定成效。1923年開始使原來中等學校與小學的教育內容逐步趨向銜接;1925年初步實行了小學階段的統一學校;1930年起實施國立、市立中學教育一律免費。1936年,進步人士翟(J.Zay)接任教育部長,為推進統一學校的實現作了進一步的努力。1937年他向國會提出在中學初級階段實行統一學校制度的方案,其重點有:
(1)把國立中學與市立中學的初級階段改為獨立的公立學校與初等統一學校相銜接,得以實現普及教育的統一化。
(2)統一規定小學生11歲時進行一次“初級教育證書”的考試。獲得統一證書到考入中學前一年(11~12歲)為“指導班級”。因為11歲的幼小年齡還很難判斷其興趣與能力發展的傾向,因此“指導班級”實際上是中學的預備階段,以此來培養并指導兒童的興趣與能力的發展。這一舉措的目的著重于把小學與初中教育修改為單軌的學校制度,這樣做既有利于個人發展,也有利于培養社會所需的各種人才。
(3)對所有已獲得初等教育證書的12歲兒童給予三種課程的教育,每種課程有自己的核心。這三種課程是:①僅教拉丁文古典文化知識的課程;②教現代外國語,重現代文化知識的課程;③不教任何外國語而重點講授實用性與技術性知識的課程。這樣三種課程的開設,實際上為今后分別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奠定了基礎,也是受當時法國社會與教育發展的形勢需要所決定的。當時法國中學畢業生有三分之二不能升入大學,而要去從事各種職業技術活動。這一現實決定了這類課程的設置。
1937年5月,法國教育部正式發布命令,在全國初等學校設置“指導班級”,并把它作為整個學制改革的起點。但不久,舉世矚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尚處于試行階段的教育改革被迫中止。但它的一些具體設想卻影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的教育改革。
二、二戰后的教育改革
(一)1947年“郎之萬—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戰爭剛結束,政府就任命物理學家郎之萬和心理學家瓦隆等人組成“教育改革委員會”,著手研究和制訂全國性、長遠的教育發展計劃,于1947年正式提出了年之萬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以“現代化”、“民主化”為目標。為了具體落實,“方案”提出六條教改原則:(1)要求一切兒童,不分出身、種族、社會地位,都應受到教育。(2)無論知識分子還是一般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都應有同樣的尊嚴。(3)一切兒童和成人都有平等的教育權利,必須尊重兒童,發揮他們的天賦才能。(4)建立指導原則,設置專門教師指導在校生的學習、就業等問題。(5)根據個人才能、社會需要等,將學生分成各種類型,在一般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專門化教育。(6)青年離校后要繼續接受社會教育。這六條原則在當時說來,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關于學校的結構與組織,“方案”將全部教育分為兩段:第一階段為強迫義務教育,年齡是6-18歲,其中包括三個時期的教育:(l)6~11歲為第一期,對所有兒童實施;(2)11-15歲為第二期,也稱方向指導期,教師對兒童的各方面能力、稟賦和興趣進行觀察并指導其學習與升學方向;(3)15-18歲為第三期,屬于定向后進行分科教育階段。所分學科有三:學術科(理論科),為以后升學做準備,學生畢業后參加學士學位考試;技術科(職業科),培養各種職業的職員,學生畢業后獲“職業合格證書”;實際科,以培養工人和體力勞動者為主,學生畢業后獲“職業適任證書”。第二階段為高等教育,包括兩個時期;(1)大學先修教育,也稱大學預科,修業兩年,一方面豐富學生的一般文化教養,另一方面淘汰不合格的學生。(2)高等教育,也稱碩士階段,經過嚴格篩選的學生通過兩年的學習獲得碩士學位。“郎之萬一瓦隆方案”公布之后在全國各界引起熱烈討論。盡管在當時這一方案未被政府作為正式法令頒布,甚至也未能付諸實行,但它卻是法國現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以后法國的不少教育改革就是在這一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的。
(二)五六十年代戴高樂政府的教育改革
1958年前后,在一場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打擊之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垮臺。隨后成立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使法國教育發生了新的變化。戴高樂政府在1959年連續頒布兩項教育法令,即《教育改革法令》、《國家與私人學校關系法案》,特別是前者,至今仍是法國教育制度的法律基礎。根據《教育改革法令》的規定,義務教育期從原來的6-14歲延長為6-16歲。十年的義務教育分三段完成;6-11歲為基礎教育(小學教育),所有兒童學習相同的基礎知識與技能。11-13歲的初中階段為“觀察期”,所有學生在學習同樣課程的同時接受教師的觀察和有關升學與就業方向的指導。13~16歲為義務教育的完結期,學生分別進入普通中等教育學校和各種技術教育學校。其中普通中等教育學校的修業年限為7年,學生畢業時參加學士學位考試,通過者直接升入大學。技術教育學校的種類較多,進行長期技術教育的中學與普通中學地位基本相同,學生畢業后可獲“技術學士學位”進而升入高等技術院校。進行短期技術教育的學校一般修業3年,學生畢業后獲得“職業能力證書”,然后就業。同年通過的《國家與私立學校關系法案》重點是加強國家對私立學校的領導,防止在這一領域天主教勢力擴大。50年代的教育改革也對高等教育的問題作出一些規定,如:取消大學入學考試,打破人文學科在大學中的統治地位,。加強科學技術教育,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等。但法國的大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及多年不變的傳統,50年代的改革并未使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許多問題依然存在并不斷積聚,到60年代末期,隨著法國政治局勢的動蕩,終于以大學為突破口,爆發了全國范圍的大規模民主運動,這就是著名的1968年“五月風暴”。這一運動引來了法國戰后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其標志就是“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案”(也稱“富爾法案”)的頒布實行。“富爾法案”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的三條中心原則,即:自主自治、民主參與和多科性原則。根據自主自治的原則,取消了原有大學設五個學院(文、理、醫、法、哲)的體制,按現代科技發展需要,重新組建有共同目的、共同利益的“教學與研究單位”,數個“單位”組合成一所多科性大學。根據民主參與原則,各大學及“教研單位”都設立管理委員會,由教授、一般教師、研究人員及學生代表組成,使他們能直接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根據多科性原則,打破過去學科阻隔、互不聯系的傳統,重新組合各相近學科,創立新型課程,重視應用科學、工程技術、邊緣學科和跨學科的研究。但是這三項原則在真正實行中遇到不少困難,法國高等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體制所存在的問題也并未能因此而得到解決,因此,70年代以后,法國仍不斷進行教育改革,以改善教育狀況,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法國現行教育制度
法國的教育領導體制雖歷經改革,但仍屬于典型的中央集權制,中央設教育部,具有管理全國各級各類教育的全部權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包括學區、省、市、鎮等各級)只是執行機構,完全在教育部的統一領導與監督下進行工作。在學校系統上,法國實行6-16歲的義務教育制,其中6-11歲為初等教育,結束初等教育后不用考試即可升入中學。中等教育一般為七年制,分為初中、高中兩段,初中4年分別稱為觀察期(前2年)和方向指導期(后2年)。學生除學習共同基礎課外,還根據能力與興趣傾向,分別選修不同課程,這些選修課對決定其高中受什么樣的教育起很大作用。高中階段稱為“培養期”,有長期教育與短期教育之分,前者導向升學,后者引入就業。進行長期教育的機構有國立中學、市立中學;從事短期教育的是市立普通中學和市立技術中學。法國進行高等教育的機構主要有綜合大學、高等專科學校、大學校和短期技術大學。其中除短期技術大學出現于1966年以后,前三種機構都有很長的歷史。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學制較長,要求嚴格,競爭性強。總結法國戰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許多方面都反映了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如:在教育行政管理上的中央集權與民主化的斗爭,在學校系統上的雙軌與單軌問題,選擇性教育與統一教育的矛盾,在課程設置上的傳統的重人文、輕理工、輕技術與現代的多科性結構之間的爭論等等。”
20世紀以來,法國的現代教育日益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國內和國際形勢影響下,法國現代教育發展的速度與規模都有顯著的成績,但是法國由于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上仍然存在著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因而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上也面臨著嚴重的考驗。進步勢力、廣大民眾要求教育現代化、民主化的呼聲非常強烈,而保守的教會勢力和陳舊觀念所施加的影響也很嚴重,這就必然產生在教育事業繼續發展上的尖銳而又艱巨的斗爭。法國的現代教育正是在這種斗爭中不斷地向前發展的。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
12-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七
11-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美育的內涵
09-2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審美經驗理論的歷史回顧
09-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串講資料四
03-1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實驗設計串講資料第三章
10-2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審美發生的特殊標志
09-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語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12-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復習筆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