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語言學和語言教學
一、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的關系
1.人們掌握-種語言,特別是自己的母語,是“獲得”的。從另-個角度講,語言教學不論是對學的人還是對教的人來說,確實不需要懂得太多語言理論和語言本體知識,但這并不能說明語言教學完全用不著語言學知識,不能簡單地把語言教學跟語言學研究劃等號。語言教學與語言學研究有很多聯系,教和學的過程本身就是語言學研究的知識,而且語言學研究的其他成果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應用于語言教學。
2.人們掌握或學會一種語言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獲得(或習得)”;一是“學習(或學得)”,這兩者很不相同。“獲得”和“學習”這兩種掌握和學習語言的途徑和過程不能完全按照兒童或成年、母語或外語截然分開。兒童掌握母語的“獲得”過程中不能說就沒有人教和不去學,成人掌握外語的“學習”過程中也不能說沒有環境影響和語感習慣的作用。兒童掌握母語的前期主要靠“獲得”,后期需要靠“學習”;成人掌握外語的前期主要靠“學習”,后期也需要某種程度的“獲得”。
3.語言教學主要指兒童和成人掌握語言這兩種“學習”的過程。由于“學習”對于母語和外語的作用畢竟很不相同,所以一般講語言教學都要把母語教學和外語教學分開,前者又稱“第一語言教學”,后者又稱“第二語言教學”。
二、語言學和第二語言教學
1.外語教學主要有三方面的特點:
(1)外語教學或外語學習是-種基礎性的語言學習活動,需要更多借助語言學知識的幫助。
(2)外語教學或外語學習是一種交叉性的語言學習活動,既需要依賴母語的基礎,也需要排除母語的干擾。
(3)外語教學或外語學習是一種多元性的語言學習活動,應在學習中發現特殊的客觀現象,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
2.外語教學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包括兩類:一是非系統的零星知識,即必須一點一點點記住的語言現象;另一類是系統的理論知識,即可以一類一類掌握的語言規則。
3.交叉性是指在掌握了一種語言又要學另一種語言的過程中,原有的語言知識跟要學習的語言知識會交叉重疊在一起,原有的母語知識可能有利于學習外語,也可能干擾對外語的學習。
4.母語知識可能有利于外語教學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就語言的內部知識來說,母語和外語都會有一些相同的現象和規則,使學習外語的人能夠利用母語的基礎很快接受這些現象或規則。
(2)就語言外部知識來說,母語和外語都會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觀事物和思想認識,學習者利用原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夠很快地理解外語中類似的意義內容和表達形式。
5.母語知識可能干擾外語教學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外語學習中會有母語的依賴性和語境的破壞性;另一方面是外語學習中會受到母語思維和母語文化的干擾。
6.“多元性”是指學習外語的人有年齡大小、文化高低、時間長短和環境好壞等的差別,也有教師、教材、學習環境等方面的差別。外語教學面對各種各樣的學習對象和學習要求,既要在復雜多樣的現象里發現在規律性的特殊現象,也要在靈活多樣的教與學的方法中找出有針對性的有效方法。
7.從外語教學的特殊現象看,“中介語現象”和“語言遷移現象”最值得注意。中介語的錯誤類型大致可分為三類:
(1)系統前錯誤,即由不會造成的錯誤。
(2)系統錯誤,即因“記錯”造成的錯誤。
(3)系統后錯誤,即因“忘記”造成的錯誤。
8.外語教學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翻譯法”;二是“聽說法”。除此之外還有對比法、強化法、沉浸法等。
三、第一語言教學和語言詞典
1、第一語言教學就是母語語言教學,實際上指完成了語言獲得,能夠順利地聽或說-種語言以后進行的更高層次的一種語言教學活動,也就是語文教學。
2.漢語的語言教學任務: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推廣使用普通話,實行簡化漢字,純潔語言、健康文明地使用語言等,以及與此相關的審定讀音、規范用字、編纂詞典、推行漢語國家標準等。
3.母語教學跟外語教學相比有不同的要求:
(1)母語語言教學首先要打牢語言基礎和補充語言知識。
(2)母語語言教學還應該培養閱讀寫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就是使具備了基礎語言知識的人能夠自如地運用語言。
(3)母語語言教學更重在提高文化素質和建設語言文明,也就是使具有自如運用母語知識和較高讀寫水平的人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表現出高度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甚至包括反映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
4.詞典的類型:詞典是解釋詞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書,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知識詞典或百科詞典,如《永樂大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另一類是語言詞典或語文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新英漢詞典》等。也有的詞典兼具以上兩種詞典的功能。如《辭海》,既有詞語釋義又有百科知識。語言詞典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釋義重點或使用目的分成不同的小類,如描寫詞典、歷史詞典,專用詞典等。
5.詞典中的義項是指某個詞的“一個意思”;詞條就是包括了一組義項的“一個詞”。
6.釋義有廣狹兩種,狹義的釋義就是解釋詞條、義項和詞例的意義并給出相應的例句;廣義的釋義還包括說明詞的各種變化和用法,如詞的形態、詞類、歷史來源等。
7.常見的釋義方法有:
(1)用同義詞或近義詞釋義。
(2)用反義詞或否定形式釋義。
(3)用定義釋義。
(4)用具體的描寫和說明釋義。
(5)用“形容……”和“比喻……”等形式釋義。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重點(七)
08-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馳名商標的特別保護
04-14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四章
09-14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Jane Austen
12-092023年浙江自考勞動就業概論復習資料:勞動概述
02-222022年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1)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