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說文體的審美形態
主要是從小說的審美功能這個角度去認識小說文體的審美品格。小說的語言形態和結構形態主要是指小說文體的“物質”方面,屬于客體的話,那么小說的審美形態則主要是指文體的精神方面,屬于主體內容,意指創作者本身的潛能投射到小說文體中而賦予小說文體的審美品格。
1 、審美功能與作家素質
主體的審美素質包括豐富的內容,較重要的有審美、審美趣味、審美理想。
審美是保留在審美主體記憶中的對外界事物的印象感受和體驗的總和。審美經驗一般由日常生活體驗和審美情感這兩種因素構成,前者是材料,在被體驗之后,經過剪裁、篩選、過濾,再進入審美經驗,主動積極地接受對象的信息,才能創造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我們把作家的審美經驗理解成文體形成的心理驅動力,是創作行為的發生動因。是生活積累、情感需求和激情勃發的總和。
審美趣味也是作家審美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趣味指的是人在審美體驗中確定審美對象的價值的能力和區分審美對象的美丑的能力。是通過審美主體的個人愛好和個人感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體現了審美主體的個性差異。此外審美趣味還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審美對象的特征多樣還是單調,二是審美主體在特定條件下的心境是否染上情緒色彩。因此它是選擇性的。審美趣味也有時代的、民族的、階級的共同性的一面。
審美理想是指人們在藝術中追求的至高至善至美的境界,它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上產生,并且是這種經驗的高度概括。審美理想作為一種期待與憧憬,在創作實踐上的體現即是用藝術的形態去追求至高至善至美的境界,去燭照現實中的混沌與黑暗,去設想人類的明天應該是根據這些原則去規范文體風格和敘述模式。
2 審美功能與文化環境
小說文學藝術體、文體的創造者、創造環境共同提供了文體產生和發展的源泉。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統一,是我們的文體理論的基點。
“文化”廣義:包括人類整個活動方式及其成果的總和,即有精神的內容,也有物質的內容,特別是精神的物化產品。狹義的文化僅指觀念形態,即人們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哲學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特征、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民族特性、宗教信仰等等。
A 文化與時代精神
所謂時代精神,就是特定社會中占據歷史舞臺中心的集團勢力所提倡的由政治觀念、意識形態等因素形成的社會主導趨勢。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見解,人類的生活主要是社會生活,反映這種生活的意識也主要是社會意識形態。作家的政治觀念通常都是在反映生活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我們肯定文體與時代精神的關系,也并非一概地否定小說的非政治化。在世界文學史上,淡化政治色彩的成功之作品不少見,如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等。
我們在揭示小說的審美形態時,指出其中包含了時代與政治的因素,同樣是受到文學本質觀的制約,這只是這個命題的一方面。此命題的另一方面是如何根據審美規律去揭示這種關系。審美活動從來都是人的自由意志和本質力量的藝術表現。審美趣味雖然不能和思想觀念相隔絕。小說不是政治意念的傳聲筒,小說對政治領域的介入,其目的是借助于具體的政治事件來展示有的生存的真實意義。小說家關注的則是政治內涵中的人,人對政治事件的處置方式、心理反應和制約命運的精神因素。
B文體與哲學觀念
在人類的文化環境中,小說與哲學各自代表著不同的功能指向:小說表現人生的體驗,哲學探討世界的本質。
天才小說家所揭示的創作規律是:首先要做的是描寫外在世界,敘述人物的行為;而要使這種描寫和敘述有藝術價值,就必須使之成為某種哲理的象征,才能轉化成審美觀念;小說文體只有容納了存在價值的本體思考時,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它的審美功能。
欲使小說中的哲理思考轉化成審美觀念,必須尋求文學與哲學的交匯點。從70至80年代蘇聯文學的創作經驗來看,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一、過去的文學提出了“文學是人類”這個命題,而今天的文學則要探究人是什么,人應怎樣生活,如何實現人生價值等問題。這是文學與哲學交匯后提出的首要問題。通過自我反省、良心審判等手段來尋找人的自身價值,可以說是俄羅斯文學的一個基本使命,是托爾斯態、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學大師的傳統。
二、人的自我意識覺醒之后,人類的前途、世界的命運、人的社會責任這樣一些精神生活中的根本問題,成了文學與哲學的第二個交匯點。
三、增強歷史感,是文學與哲學交匯的第三種表現。文學用哲學的眼光看待歷史,或者就,歷史與現實的關系中含量有哲學命題,是蘇聯文學道德哲理深化的結果。
四、重新認識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是文學與哲學交匯后提出的又一命題。人與大自然應建立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是文化人類學和哲學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
C文體與民族特性
斯大林林關于民族的定義: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今天常說的俄羅斯文化,始于9世紀的基輔羅斯,形成于16世紀初葉的莫斯科公國時期。
在人類文化只上,歐洲與亞洲有著不同的文化淵源。歐洲文化均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古代希伯萊文化大革命,后來演變成今天人們常說的西方文化。亞洲文化的源頭較多,主要有西亞的拜占廷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和中國的儒道文化,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東方文化。俄羅斯民族性格呈現出“兩極性”特征。
D文體與文學傳統
文學傳統是指民族文學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觀點、文體形式、藝術方法、藝術風格等方面因素的總和。
文體對文學傳統而言,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二者之間有著更為復雜的互動關系。首先,文學傳統對文體形式的影響是長期的浸染過程,不是有意而為的。普希金是俄羅斯民族文學之父,他是俄羅斯古代文學和民間文學的第一個集大成者。其次,任何一種文體風格所接受的傳統的影響,都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雜取種種技巧,合成新的形式,可以說是文學的傳統與創新的辨證運動的一個基本規律。最后,傳統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文學傳統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既具有歷史繼承性又具有創造性,滲透力極強。
3 文體審美功能的多樣性
從形態學的角度來看,小說文體的審美功能最終要通過作家的藝術思維方式表達為一種審美的物化形態。作家的藝術思維方式盡管形態各異,但就其基本模式而言,可以大到處歸納為以下三種:寫實型、抒情型、象征型。
A 寫實型文體的審美功能
小說家自覺地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再現人生、社會和世界,把自己的審美理想寄寓在對客觀現實的真實描繪中,這種小說文體稱為寫實型。
寫實型小說文體的審美呈現形態主要有真實性、形象性、典型性。
真實性。一、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具有不同的內涵。藝術真實并非對生活真實的復制、替代和仿造。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真實是對現實的能動反映,要求反映生活對象的精神實質。因為藝術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它在反映生活真實時,一刻也不能離開創作的主體性和藝術自身規律這兩個因素。所以,藝術真實不能夠也不應該等同于生活的原生形態和原始面貌。
二、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真實應該是以生活真實為基礎,對現實進行概括、想象和再創造的結果,它可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藝術真實必須高于現實真實。藝術真實應有虛構、想象和再造的成分,但也不是任意而為。藝術的虛構和再造,必須符合生活現象真實、生活本質真實和作家情感真實這樣三個基本條件。生活現象的真實指的是情節的可信性、現實關系的具象性和細節的典型性,即依據實際存在的具體生活現象來描繪藝術畫面。生活的本質真實則經過了作家的藝術加工,更集中更概括,并且被作家的進步思想燭照,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亦即人們常說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真實欲表達生活的本質,離不開作家的情感真實。
形象性 對于寫實小說文體來說,形象是溝通生活的現實真實和本質真實的審美中介。欲把生活形象轉化成藝術形象,途徑是藝術虛構。藝術虛構是促成形象完美的關鍵。在創作實踐中,作家逐漸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手段,來促進生活形象向藝術形象轉化。一謂增刪。二謂合成,把實際生活中孤立分散的形象進行移花接木式的組合,虛構出一個新的藝術形象。三謂錘煉。
典型性。指的是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和過程。要求作家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個別反映一般,以鮮明獨特的人物個性反映生活的某些規律性特征,揭示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典型化是個性化和概括化雙向并進的過程。
B、抒情型文體的審美功能
不拘泥生活的本身形態來構建小說世界,而以自己的審美理想來重塑現實,把自己對美的追求寄托在對現實的心靈感受中,這種小說文體稱之為抒情型。
抒情小說文體的審美呈現形態主要有心靈化、情感化和意境。
心靈化 抒情小說則要通過作家的心靈來呈現外部世界,這個世界經過了作家主觀意志的凈化,它強調小說中的藝術世界與客觀外在世界保持形態上的一致。普里什文是早期代表,他的中篇小說《人參》、散文詩集《泛春草》和《林中水滴》最能體現抒情文體的特色。帕烏斯托夫斯基也是蘇維埃時代著名的抒情型文體小說家。
情感化。情感化則是抒情文體的結構形態。抒情文體一般不講述一個有開端、有高潮、有結局的完整故事,也不一定敘述一個事件的全過程,而只挑選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作家按自身的人生體驗的零散的情節片段組合成篇。契訶夫的抒情中篇小說《草原》即是如此。
意境。抒情型小說文體的表現功能,常有托物言志、以景結情、以象結意的語言體式,以構筑一幅和諧廣闊的生活圖景,其中又滲透著作者豐富含蓄的情思,形成能誘發讀者的想象和思索的藝術空間。
創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意象的選擇與組合,構筑一個虛實相間、神形兼備的藝術空間。其基本途徑之一是虛實結合,寓虛境于實境,借助于虛實隱顯的靈活處理和莫測變化,來收取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二是化情思為景物,以神求形,移情入景,化境為意,即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C、象征型文體的審美功能
象征型文體不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摹寫現實,也不托物言志,把自己的審美追求寄托在對現實的心靈感受中;而是為作家的思想、情感、意向或哲理尋求一種客觀對應物,使作家的思想或情感實現知覺化。這種以對應物粘附思想的文體表現模式,我們稱之為象征型文體。象征型文體的最高成就是詩歌。
假定性(象征型小說文體常見的審美表現手段)是想象力的一種變形,是認識和把握現實的特殊思維方式。基本特質首先在于它不是通過概念的方式,而是通過構造充滿生氣的有機形象的方式,達到體現普遍性概念的目的,它有具象性。其次,它把形象的內在性與外在的假定性結合成活的統一體,即把對應物粘附于思想,用以揭示事物的現象與本質、特殊與一般、內在實質與外在顯現之產的現實聯系。最后,假定性藝術還必須調動審美主體的認識、理解、意志、情感等多種心理活動。
象征型小說文體的審美呈現形態主要有象征、怪誕和神話原型。象征手法是通過某一特定形象來表現或暗示超越該形象的含義或觀念。
象征品格大體包括以下幾種因素:一是尋覓創作主體和寓意之間的客觀對應物,使藝術寓意和主體的觀念互相契合,這是象征的出發點;二是象征寓意層含義不能外加,必須以象征本身來顯示;三是象征體與象征寓意之間應呈現出彼此融貫、雙向交流的往返運動,以達到動態對位的流動美效應。
堪稱象征型文體代表作的,是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
怪誕。是指一種藝術風格,其特征是奇特地表現人和動物的形象,常用自然物體的變態形式。象征型文體中的怪誕表現形態大體有細節怪誕、情節怪誕和性格怪誕這三種方法。文學作品里的怪誕必須正確處理好怪誕與真實、抽象與具體、理性與非理性諸方面的矛盾統一。情節怪誕是對指怪誕因素貫穿在小說的整體情節之中,成為藝術組織的基本部分。怪誕性格主要是指心理扭曲的畸形人。
神話原形 從宏觀上把全部文學納入一個完整的結構之中,從神州原型去演繹文學作品意象的積淀,進而認識蘊含于其中的發展規律。原型批語理論發端于18世紀意大利的歷史哲學家維柯。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心理學(一)復習資料八
03-04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8)
09-28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筆記:lesson14
02-10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重點(七)
08-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四章
09-14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Jane Austen
12-09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