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當代散文
一、六十年代初散文的繁榮: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興旺。
1、“散文年”——六十年代抒情散文(識記次重點)
2、報告文學(識記重點)3、雜文的代表作家、作品(識記一般)7、系統地、全面地認識六十年代初散文的繁榮。(應用重點)
60年代初期,散文創作相當活躍。在報告文學方面,涌現了一批具有強烈感染力的優秀作品。郭超人的《英雄登上地球之顛》記述了中國登山隊員征服珠穆朗瑪蜂的戰斗,表現了中華民族無高不可登攀的革命精神;郭光的《英雄的列車》和《中國青年報》記者集體采寫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始》分別報道了被洪水包圍的一列特別快車和平陸縣61個民工中毒的事件,歌頌了在社會主義國土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共產主義精神;魏鋼焰的《紅桃是怎么開的?》、甄為民的《毛主席的好戰土——雷鋒》反映了勞動模范趙夢桃、共產主義戰士雷鋒“活著就是為了革命”、“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穆青等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歌頌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戰勝自然災害,鞠躬盡瘁的感人事跡;徐遲的《祁連山下》記述了畫家常書鴻對敦煌藝術的執著追求和探索;巴金、茹志鵑等寫的《手》報道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斷手再植成功的奇跡。邢燕子、徐學惠、斯霞、耿長鎖、郝建秀、龍梅、玉榮以及南京路上好八連等英雄模范人物和先進集體,都得到了反映。此時的報告文學,己作為—種獨立的文體,開始從散文中脫穎而出。
60年代初,雜文也曾一度活躍,作家們努力沖破“禁區”,開拓言路,通過談古論今、旁征博引、臧否善惡等形式,來抨擊阻礙社會主義前進的人情事物。鄧拓的《燕山夜話》、吳南星的《三家村札記》,以及夏衍、吳晗、廖沫沙、孟超、唐 等人撰寫的《長短錄》便是當時雜文的結晶。這些雜文,敢于正視現實,評論時政、批評邪氣,顯露了雜文的鋒芒。作者們妙思如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字精練,語言明快,深人淺出,頗有文采。
文藝性散文在60年代初期出現了第二次浪潮。作家群起,佳作迭出。楊朔的《茶花賦》、《荔枝蜜》、《雪浪花》,劉白羽的《長江三日》、《紅瑪瑙》、《平明小札》,秦牧的《土地》、《花城》、《古戰場春曉》等佳作使人沉浸濃郁,含英咀華。冰心的《櫻花贊》、巴金的《從德倉帶回的照片》都以中日人民的深摯友情蕩人心扉。吳伯蕭的《記一輛紡車》、《歌聲》、《菜園小記》都是延安精神的頌歌;魏鋼焰的《船夫曲》通過對20年前“黃河船夫曲”的追記,聯系1961年元旦農村青年志愿隨老書記支援后進隊的現實,奏出了革命者繼往開來的新樂章。這些面對三年經濟困難,發揚延安精神,繼承艱苦奮斗傳統的篇章,啟人奮進!方紀的《揮手之間》記述了在歷史的重要關頭毛主席赴重慶談判,延安人民熱烈歡送的場面,表現了領袖與人民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此外,像陳殘云的《沙田水秀》、韓少華的《序曲》、嚴陣的《牡丹園記》、黃秋耘的《中秋節的晚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翦伯贊的《內蒙訪古》、艾煊的《碧螺春訊》、李廣田的《花潮》、峻青的《秋色賦》、曹靖華的《億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周立波的《韶山的節日》等均后上乘之作,顯示了散文藝術水平的明顯提高。一批中年作家日趨成熟,已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如楊朔散文的詩意美,劉白羽散文的壯麗華美,秦牧散文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融合,都使他們卓然獨立,不同凡響。菡子的清秀細膩、碧野的明麗照人、華山的雄渾壯美、陳殘云的清新靈秀、峻青的蒼勁高遠、郭風的意境幽遠、李若冰的粗獷嚴峻……一些老作家如葉圣陶、曹靖華、冰心、巴金、吳伯蕭等的作品達到了爐火純育青的境地。所有這些,都說明了這個時期的散文取得了巨大成就。
4、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代表作(識記一般)
5、新時期報告文學的成就——主要作家及代表作(識記次重點)
徐遲(1914—1996),原名徐商壽,浙江吳興人。30年代中期開始寫詩和散文,著有詩集《二十歲人》、《最強音》,散文集《美文集》,小說集《狂歡之夜》,除創作外,譯著也頗豐。建國后,他游歷甚廣,寫作勤奮,先后出版了報告文學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集《戰爭。和平。進步》、《美麗、神奇、豐富》、《共和國之歌》等。
1977年5月,徐遲寫了“報告”鐵人王進喜先進事跡的《石油頭》,同年9月,發表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歌德巴赫猜想》,奠定了他在當代報告文學領域中的獨特地位。此后他又寫了《地質之光》、《生命之樹常綠》、《在湍流的渦漩中》等作品,并于1978年連同《向著二十一世紀》和修改后的祁連山下》一起收入報告文學集《歌德巴赫猜想》。之后,又陸續寫出了較有影響的《結晶》、《形天舞干戚》等作品。
黃宗英,著名演員兼作家。原籍浙江瑞安,1925年生于北平。1963至1964年發表報告文學作品《特別的姑娘》、《小丫扛大旗》、《新潘伯》,頗受好評。進入新時期,她的報告文學創作取得顯著的成績,先后發表了《美麗的眼睛》、《星》、《大雁情》、《固氮藍藻》、《八面來風》、《超過太平間》、《桔》、《小木屋》等,其中《大雁倩》、《桔》、小木屋》等曾先后榮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柯巖,原籍浙江南海,1929年生于河南鄭州。1956年起專門從事兒童詩、兒童劇的創作。粉碎“四人幫”后,柯巖的創作進人了新階段,著有詩款《周總理,你在哪里?》、《我的爺爺》、《請允許……》,報告文學《船長》、《特邀代表》、《美的追求者》、《奇異的書簡》、《追追趕太陽的人》、《癌癥≠死亡》等。其中《船長》、《特邀代表》、《癌癥≠死亡》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陳祖芬,1943年出生于上海,1979年開始報告文學創作,發表處女作《她創造時間》之后接連又發表了《祖國高于一切》、《活力》、《生命》、《中國牌知識分子》、《朝圣者與富翁》、《一個成功者的自述》、《共產黨人》、《太陽從這里升起》、《催人復蘇的事業》、《描戰與機會》等40余篇作品。其中,《祖國高于一切》、《共產黨人》、《催人復蘇的事業》、《理論狂人》分別獲得第四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出版的報告文學集有《陳祖芬報告文學一集》、《陳祖芬報告文學二集》、《青春的證明》等。
錢鋼。1953年生于浙江杭州,1979年后調《解放軍報》任記者,并開始了報告文學的創作,其中《“藍軍司令”》、《奔涌的潮頭》、《唐山大地震》分別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己出版的報告文學集有《“藍軍司令”》、《唐山大地震》等。
李延國,1943年生于山東牟平。1980年開始報告文學創作。其中《廢墟上站起來的年輕人》、《在這片國土上》、《中國農民大趨勢》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已出版的報告文學集有《在這片國土上》、《虎年通緝令》。
劉亞洲,1952年生,安徽宿縣入。1975年開始小說和報告文學的創作,主要報告文學作品有《黃植誠少?!?、《海水下面是泥土》,《惡魔導演的戰爭》、《將軍的淚》、《二十個中國人在1976年》等。其中《惡魔導演的戰爭》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報告文學集有《惡魔導演的戰爭》等。
喬邁,1937年生于吉林海龍,1977年開始創作報告文學,至今,已發表作品近60篇,其中《三門李軼聞》、《希望在燃燒》等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喬邁的報告文學集有《三門李軼聞》、《愛之外》等。
賈魯生,1950年生于山東曲阜。1980年后開始報告文學的創作,80年代中期漸入創作旺期,接連發表了《未能走出磨房的廠長》、《亞細亞怪圈》、《丐幫漂流記》、《中國西部大監獄》、《遠離狼群的悲哀》、《陰間、陽間》、《干古荒墳》、《性別悲劇》、《臺灣海峽》等近20篇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的作品有《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與王光明合作)。
胡平,1949年出生,1982年開始創作報告文學,已發表了近40篇作品,其中《在人的另一個世界》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他的許多作品是與張勝友合作采寫的。
真正奠定胡平報告文學獨特地位的是他那集中發表的“四大”作品,即《歷史沉思錄——紅衛兵大串連紀實》、《東方大爆炸——中國人口問題面面觀》、《世界大串聯——中國出國潮紀實》、《神州大拼搏——知識分子評聘職稱印象錄》。這些作品都以宏觀的構思、全方位的取材,筆觸生活熱點和難點,視涉社會敏感問題。或寫紅衛兵現象,破譯出這場運動只能是現代迷信和專制的產物,紅衛兵也只能是些過早被特定歷史推上政治舞臺的普通人;或寫人口爆炸,呈示出人口數量質量、生態心態的不平衡,揭示出控制人口其實是人類面對地球所作的贖罪式的選擇;或寫浩蕩的出國潮,刻劃出龍的傳人們的現實困惑和深層心理,反映人才流失和無端內耗的嚴重性;或寫職稱競爭,暴露了知識者在利益問題上敢于“刺刀見紅”的卑劣行為,表現了他們既可憐又可悲的尷尬處境,對此,胡平立足于辯證理性和學術思維,發前人之未發,在諸多疊臺交織的生活表相下面鞭辟入里地分析出現實與歷史的不和諧及其時代綜合癥,令人慨嘆不已。
6、徐遲報告文學專題(理解重點)8、陳景潤人物形象分析。(應用重點)
徐遲(1914—1996),原名徐商壽,浙江吳興人。30年代中期開始寫詩和散文,著有詩集《二十歲人》、《最強音》,散文集《美文集》,小說集《狂歡之夜》,除創作外,譯著也頗豐。建國后,他游歷甚廣,寫作勤奮,先后出版了報告文學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詩集《戰爭。和平。進步》、《美麗、神奇、豐富》、《共和國之歌》等。
1977年5月,徐遲寫了“報告”鐵人王進喜先進事跡的《石油頭》,同年9月,發表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歌德巴赫猜想》,奠定了他在當代報告文學領域中的獨特地位。此后他又寫了《地質之光》、《生命之樹常綠》、《在湍流的禍游中》等作品,并于1978年連同《向著二十一世紀》和修改后的
祁連山下》一起收入報告文學集《歌德巴赫猜想》。之后,又陸續寫出了較有影響的《結晶》、《形天舞干戚》等作品。
徐遲是一個閱歷豐厚、學兼中西的作家。新舊時代的生活對比和心理反差,鑄成了他藝術生命的內在個性。從舊時代的憂郁、寂寞、哀傷,一變而為五六十年代的真摯、樂觀、瑰麗,再變而為新時期的深邃、睿智、博大,他始終俯伏在時代的胸膛上,竊聽著人民的心聲,把個人的真實情懷和主觀的藝術意趣侵渦于生活的渦流,從而提取出充滿詩意與悟性的生命結晶。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這樣一種融作者意理才情和時代氣脈流韻于一體的玲瓏剔透的藝術晶體。
在歷史與現實的沖撞面前,徐遲以其詩人的多情和學者的明哲,跨越時代的溪澗,大膽拋棄陳舊的觀念,勇敢闖入神奇深奧的科學王國,率先為報告文學開拓了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弘揚科學的尊嚴、推崇知識的力量,為獻身事業的科學家立傳,為社會更趨現代化而吶喊,是徐遲這時期創作的主旋律。在《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生命之樹常綠》、《結晶》等作品中,徐遲以誠摯的心靈去感受科學家的欣喜和苦惱,以嚴峻的事實去顯示知識分子長期來所遭受的冷漠、歧視、扭曲相摧殘,披露了歷史的畸變和荒謬,高度評價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價值和獻身精神、有力地改變了他們的歷史形象,引發了社會對知識分子現實境遇的極大關注。徐遲這時期寫的一系列“科學詩篇”,不僅是他創作道路上的新突破,也是我國報告文學的新開拓:作為工人階級一部分的知識分子形象輝煌地出現在新中國文學的人物畫廊中;同時也表現一向乏人問津的自然科學領域,對報告文學來說也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
作為科學與知識的人格化代表,科學家和知識分子形象便自然在徐遲創作中凸現了。他們或徜徉于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或迷戀于新華夏海的褶皺構造,或探尋于生化遺傳的合或晶體,或鐘情于敦煌洞窟的古畫佛像等。在這些人物中,數學家陳景潤的形象最為動人。陳景潤是一個性格內向、孤僻自卑、體弱多病的“畸零人”、“丑小鴨”,他過分敏感,過于早熟,對生活無所知也無所求,然而命運并不特別憐愛他,他的生活中曾發生過許多“可怕的滑墜”,誤解、歧視、誹謗、扭曲,始終像影子一般纏繞著他。對此,陳景潤無法辯說、無法抗衡,只能更深地躲進數學王國,以求解脫。
他把自己“全部心智和理性”寄托在事業上,以驚人的毅力跋涉在數學的崎嶇山路上,終于登上了(1十2)的臺階。作者透過人物外相的愚拙木吶揭示出陳景潤輝煌的生命價值,透過人物生活的艱窘顯示出社會的**和荒唐,較為真切地再現了陳景潤的思想品格和個性特征,頌贊了他對科學的癡狂和迷戀,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社會的擇人衡才的價值標準,作品發表后,出現了舉國爭說陳景潤的盛況。
徐遲著眼于人物身上的時代氣息和獨特個性,從相似的題材中找出他們的相異點,使之呈現出不同的特色,顯得千姿百態。《哥德巴赫猜想》致力于突現陳景潤堅毅的攀登精神,即使身處逆境,仍然楔而不舍,持之以恒;《地質之光》著眼于李四光一生堅持不懈地追求實理,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在湍流的渦漩中》贊頌了周培源在政治斗爭的湍流中的正直和骨氣,和他愛憎分明的激情,《生命之樹常綠》側重表現了蔡希陶對科學事業的獻身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徐遲對這些各具風采的科學家,著意發掘他們的素質,徐遲認為他們是“卓越的人,杰出的人,中國的精英,人類的典型”(《東遼書簡》),因而用自己的熱情與真誠為他們立傳,展示他們動人的神韻,使紀實性很強的報告文學具備了詩的素質。
徐遲報告文學的詩的素質,不僅表現在以他的激情和膽識為科學家立傳,使他的作品中充溢著詩意的浪饅和情辭的瑰麗。他還善于化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那些枯燥艱澀的數學符號、科學原理,經過作者的形象描繪,仿佛獲得生命一般,既渲染了作品的氛圍,又描繪出人物的靈氣。他力求語言的精致,敘事狀物生動逼真且富于想象,議論剖析洗煉警策且具有激情,從而形成了感性與理性、真實性與文學性的高度統一、形成了絢麗華美、灑脫豪放的語言風格。
徐遲的創作仍有缺失,主要表現在他對人物的偏愛和溢美。有時為了某種觀念而損害了真實性。
二、抒情散文形態的研究
1、楊朔、劉白羽、秦牧散文的代表作(識記重點)
劉白羽是一位喜歡站在時代峰頂,向人們演說革命和人生大課題的當代散文家。他的散文類似詩化的政論,熱烈奔放,豪情滿懷,在當代散文史上獨樹一幟。
劉白羽(1916- ),北京人。1936年開始文學創作。1938年到延安,曾隨文藝工作團走遍各游擊根據地??谷諔馉幤陂g,有短篇小說集《五臺山》、《龍煙村紀事》、《幸?!罚ㄓ崍蟾婕堆影采睢贰ⅰ队螕糁虚g》、《血淚相連》、《世界新面貌》等作品問世。解放戰爭期間,劉白羽作為隨軍記者,曾轉戰南北,橫斷中原,直下江南,這時期的作品有報告文學集《為祖國而戰》、《火光照耀著沈陽》,短篇小說集《早晨六點鐘》,中篇小說《火光在前》等。
楊朔是一位在花前月下編織詩情畫意的當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常將生活美化、詩化,讀來集永玲瓏,秀雅清新,是一位注重意境創造,善于營構詩意的作家。在當代散文史上獨具一格。
楊朔(1913—1968),原名楊 瑨,山東蓬萊人。少年時期,以舊體詩在東北初露才氣??箲鸨l后,他轉向雜感、隨筆、散文、小說的寫作,為抗日救國吶喊助威。1938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帕米爾高原的流脈》,1942年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完成了中篇小說《紅石山》的創作。解放戰爭期間又寫出了《北黑線》》短篇小說集和《北線》、《望南山》等中篇小說。
秦牧是一位游弋在知識的海洋里探求宇宙辯證法的當代散文家。他的散文幽微談遠,以知識性、趣味性見長,在當代散文史上獨具特色。
秦牧(1919- )原名林覺夫,浙江澄??h人。童年在新加坡度過,異國生活對他后來的散文創作影響很大。1932年回國,在澄海、汕頭、香港等地求學。1938年參加抗日救亡工作,1943年到1944年,發表抨擊國民黨的文章,后結集為《秦牧雜文》。抗戰勝利后,曾在香港過了3年的職業寫作生活,由于他多處求學,博覽群書,又博聞強記,故對古今中外歷史了如指掌,對南國的山水草木、風土人情非常熟悉。所有這些都為秦牧后來創作知識性、趣味性的散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新時期賈平凹、余秋雨散文代表作(識記次重點)
賈平凹是新時期涌現的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他既寫小說,又寫散文、詩歌,是小說、詩歌、散文“三局并進”的“多棲”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己結集的有《月跡》、《愛的蹤跡》、《心跡》和《賈平凹散文自選集》等。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鄉小學畢業后到上海讀中學和大學,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F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著有理論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藝術創造工程》等多部。80年代末開始創作散文,結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3、黃宗英報告文學的藝術追求(應用重點)
黃宗英的創作是以深刻的感性領悟,真切的心靈直白,濃郁的抒情色彩取勝的。她那敏銳而多情的目光往往注視于“正在行進中的人們”,寫“勝利者”,更寫“失敗者”,要通過創作“為最需要援之以手的人們,助一‘呼’之力”,尤其是對逆境中的知識分子,她以為人物“洗冤辨證的強烈感情,喚起社會對于久被貶抑的價值內容的關注和肯定?!洞笱闱椤贰ⅰ督邸?、《小木屋》就是其中的佳作,它們宛如一段段憂傷沉郁的詠嘆調,在她那”抒情女中音的娓娓敘唱下,顯得格外渾厚警拔,動人心弦。
《大雁情》敘述的是西安植物園助理研究員秦官屬的悲哀和追求。她堅韌不拔,力抗世俗,忍辱負重,執著于楊樹樹種的研究和改良。然而她那極可寶貴的精神內涵非但得不到現實的重視和支持,反而遭受種種猜忌、誤解和非難,她陷入了由偏見和無知織成的無形羅網之中,舉步維艱。隨著以“她……”,“她?”,“她?”,“她??”為題的不同敘述層次的展開,作者逐漸廓清了人物的幻影,為讀者顯現出一個真實的知識女性形象,析理出人物為“幻影”所制約的歷史悲哀。
《桔》描寫的是一位性格孤傲疏狂的柑桔老專家曾勉的范寞和不幸。具有悠久柑桔種植歷史的中國,十四個省的柑桔產量只合日本一個縣的產量,柑桔人均占有量不及美國的百分之一。歷史的輝煌與理實的可憐,更深化了曾勉的悲?。鹤鳛槭澜缰母探蹖<遥灰颉安粫@彎兒”而失去了工作權利,被視為“精神不正?!?,雖然作者再三呼吁,曾勉的命運仍末見改觀,依然困居在積滿灰和蛛網的生活一隅。
《小木屋》反映的是女林學家徐鳳翔的坎坷經歷。她放棄城市生活,闖進了西藏的野山密林。探索著原始生態的奧秘。為了建造“小本屋”——高山森林生態定位觀察站,她無數次地向有關方面吁請要求,結果除了得到個“求求教授”的綽號外,其它幾無所獲。徐鳳翔那科學殉道者般的熱情和追求深深地觸發了作家的藝術良知。在激情和感慨的驅使下,黃宗英寫出了這一勝炙人口的名篇,為“小木屋”的早日建成助了“一‘呼’之力”。
黃宗英的報告文學多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視角,作者的形象常常直接出現在作品中,與人物“同甘苦。共命運”,加強了作品的現場感和抒情性。另外,作品筆法細膩,體式靈巧,場景渲染富于詩歌的情韻和意趣,語言運用如流水行云,暢達明快,并注意采用跳躍、閃回、定格等電影化助手法來組構文章,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4、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應用重點)
余秋雨散文問世之后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構成了本世紀末期中國文壇一大景觀。其散文美學型態迥異于前此一切散文文本。從意蘊上考察,余秋雨散文集中探討的是中國文化問題,因此其文本情感符號系統主要由下述三個方面構成:一、在蒙昧的歷史途程中艱難跋涉的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詞》)、蘇東坡(《蘇東坡突圍》)、朱喜、張械(《千年庭院》)、八大山人(《青云諾隨想》)、被放逐的文人(《流放者歸來》)、“酒公張先生”(《酒公墓》)、文學家陳旭麓教授(《家住龍華》)等,二、銹刻著無數歷史人物的足跡與印記的文化名城、風景名勝、地域場所等空間存在。如都江堰、柳州、黃州、海南島、三峽、洞庭、廬山、西湖、蘇州(《白發蘇州》》、山西(《抱愧山西》)、周莊(《江南小鎮》》、承德避暑山莊(《一個王朝的背影》)等。三、已經上升為某種象征符號,凝聚著厚重文化內涵的物象。如天一閣、道士塔、莫高窟、牌坊廟宇、筆墨、吳江船、廢墟等。作家常常將上述三方面內容交錯起來,扭結到若干著名或無名的人物活動軌跡中,通過他們的奮斗與失落,中興與末路,得意與蒼涼,質言之,通過他們的生命亮色劃破歷史隧道的黑暗,展現了一幅漫長的中國文化演進的巨幅面卷。
從藝術上考察,余秋雨對中國傳統散文觀念的突破與對當代散文美學的貢獻也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
第一,摒棄了傳統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單一主題表達的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側面地透視某一景觀或物象,在一種多元開放的發散式顯示中凸現所寫對象寬廣、豐富的涵義。如《白發蘇州》,作品第一部分將蘇州擺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過去的輝煌與今日的暗淡:“前些年,美國剛剛慶祝過建國200周年,格杉礬奧運會的開幕式把他們兩個世紀的歷史表演得輝煌壯麗。前些天,澳大利亞又在慶祝他們的200周年,海灣里千帆競發,確實也激動人心。與此同時,我們的蘇州域,卻俏俏地過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口,時間之長。簡直有點讓人發暈?!?/p>
第二部分作家筆鋒一轉,寫到古代文人事成事敗之后都愿來蘇州走走。從而譯解了蘇州作為中國人心理深層的一個美好情結之謎:如果說京城是中國文化喧鬧的“前臺”的話,蘇州則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盡管如此。蘇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卻不公平?!皻v來很有一些人,在這里吃飽了,玩足了,風雅夠了,回去就寫鄙薄蘇州的文字”;第三部分狀寫蘇州老百姓在統治者的荒淫殘暴,廝殺混戰中的苦難命運;第四部分作家一反中國集體無意識中視蘇州為陰柔之美的俗論,寫出“柔婉的蘇州人”在那場明末反抗魏忠賢閹黨政治的斗爭中攪起的風暴,它的五位被殺的普通市民;以及傲視大小官員,與統治者持不合作姿態的唐伯虎、金圣嘆等,從而袒露了蘇州陽剛之美的一面;最后作者漫步在蘇州的小街小巷、感受著無數的門庭里藏匿著的“無數厚實的靈魂”,獲得一種“奇特的”。上述五個方面分別以中外對比,文化界定,階級壓迫,美學梳理,個人觀感等五種視角評說蘇州,并最終滲透著或統一于歷史追蹤這一總的視角之中,可謂“形散神聚”。
再如《筆墨漢》,作者圍繞著“筆墨”這一中國文人日常打交道的物體,廣博而精煉地征引了一切與筆墨有關的美學信息,多層次地勾勒出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同脈絡,其中有文人工具史、書法興衰史、文人心態史以及文化演進史等。如果說秦牧式的旁征博引是將同一事物的不同材料集中鋪陳導向某種同一、單一的主旨,所謂“用一根思想的紅線串起生活的珍珠”(秦牧語)的話,余秋雨這里則是集同一事物的不同材料突出其異質顯現,從而使主旨走向多元,多義。
第二,作者所選取的景觀或物象都曾參與了作者主體的精神建構。比如“牌坊”、“廟宇”、“江南小鎮”,《千年庭院》中的岳麓書院,《鄉關何處》》中的河姆渡陶瓷碎片等,這些景觀與物象都曾在作家的個人實踐中起過重要作用,與作家主體獨特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大有關聯。這就與17年時期散文作家們于走馬觀花中浮光掠影的景物速寫大不相同,同時也與古典主體在個人生命之旅中主客體之間那種“隨遇而感”式的取像區別開來。
第三,突破了傳統游記散文“移步換形”,借游說理的簡單套路,游覽過程退居為某種斷續的,或隱或現的情結框架或開啟情感閘門的觸點,從而突出了作家所要開掘的,與本次游覽相關的內容。比如《廬山》、《貴池灘》與《青云譜隨想》,作家在這些地方的游覽過程已不重要,也無意全面模擬那里的具體風光、景點,而側重關注那里的文化型態、文化品位與文化貢獻。
第四,大膽借助“想象”藝術復現為傳統正史所不載的已經掩沒在歷史陰影之中的歷史瞬間或歷史面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為可以說純粹是作家借助于歷史史料虛擬的某種歷史情境,《一個王朝的背影》濃墨重彩所編織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歷程中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靈秘史。如果說傳統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種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個場景,一兩個細節,像余秋雨這種大規模地、整體地運用想象修復一段歷史運動的軌跡則不多見。
第五,感性王國與理性王國的自由切入與轉換。余秋雨散文常常從感性敘述輕松自如地切換成理性評析,或從理性評析自然地轉人感性敘述,很多情況下甚至是一種交融著感性與理性的具象式理論言說。充分顯示了一個在理論研究、藝術鑒賞與創作中浸淫了多年的文化學者的優勢,從而遠遠超出前此若干純感性抒情、敘事或純理性議論的文本,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新型的范例。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