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引言: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著重指出我們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即建設好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一、 章節(jié)結構與內容提要: 本章詳細講了我們基本綱領的第三個方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本章分四節(jié): 第一節(jié) 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一項重大的戰(zhàn)略任務 ――簡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分析其與物質文明的關系,指出它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同時說明文明與文化的一致性。 第二節(jié)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說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與奮斗目標,目標中又有根本目標和具體目標。 第三節(jié)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講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三方面基本內容,即: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fā)展教育和科學事業(yè)、繁榮各項文化事業(yè)。 第四節(jié)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針 ?D?D介紹了我們文化建設的幾個重要方針: 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三、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指導方針 二、 重難點分析: 1、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 : 社會主義社會也有自己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統(tǒng)一體的一個重要方面。 任何一個社會形態(tài),都是一定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統(tǒng)一體。同樣,社會主義社會也不僅僅是一種經濟制度,同時也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且還包括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思想文化。如果只講經濟制度、政治制度,而不講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那就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形態(tài),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其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這是社會主義內在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統(tǒng)一體中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 在1979年10月,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十五大指出,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這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所作的重要貢獻。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兩重結構,即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方面。這兩方面的內容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教育文化建設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思想道德建設體現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的重要標志。 在階級社會里,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決定著社會精神文明的性質和面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統(tǒng)治地位,因此,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必然成為該社會精神文明的指導思想,并決定著精神文明的性質。在社會主義社會,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是社會的主人,工人階級的思想體系即馬克思主義成為精神文明的指導思想,并決定著該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在社會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的成果為人民享有,為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克服了剝削制度下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和享受者相分離的狀況。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表現。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不僅表現在它的經濟、政治方面,還通過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體現出來。由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在批判地繼承以往文明時代一切有價值的精神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和不公正現象。精神文明建設的好壞同全面發(fā)揮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4)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指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這就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奮斗目標,當然不僅僅是指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物質財富的豐富,同時也包含著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內容。在鄧小平設計的面向新世紀的宏偉藍圖中,同改革和建設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因此,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只求某一方面的單項突進,而忽視其他方面,就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必須從物質文明、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方面統(tǒng)一中去把握社會主義的發(fā)展目標,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斗目標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fā)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持和保證。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從思想上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只有加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才能從思想上保證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和現代化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fā)展。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能夠提高勞動者的道德素質,激發(fā)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從而形成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鄧小平十分強調革命精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4)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fā)人的智力。現代生產發(fā)展的突出表現就是智力活動越來越成為主導性的、決定性的活動,物質生產的發(fā)展越來越依賴于精神領域活動的支撐,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已進人知識經濟的階段。根據現代生產發(fā)展的這一新特點,鄧小平強調“智力開發(fā)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huán)境。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huán)境。為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既要靠法制,也要發(fā)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作用。鄧小平認為,宣傳、教育、理論、文藝等方面工作搞好了,可以在保障、維護和發(fā)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方面起非常大的作用。但如果出了大的偏差,也可以助長不安定因素。因此,創(chuàng)造出更多健康有益的精神產品,就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且有利于維護和發(fā)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 3、理解社會主義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致性: (1) 指導思想一致。二者都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 (2) 科學內涵一致。二者都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等方面內容; (3) 奮斗目標一致。其根本目標都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4、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總的指導思想是: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fā)展教育科學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它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它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根本目標。因此,它是最先進、最優(yōu)越、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精神文明,在本質上高于其他一切類型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要保證其符合社會主義的思想要求和制度要求,就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 指導。同時,也只有馬克思主義能夠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明正確方向,提供方法論指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為培?;四有“新人提供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當代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支柱。鄧小平理論本身就是一座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寶庫,比較系統(tǒng)地回答了當代中國精神文明建設所面臨的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所以,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奮斗目標 (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木目標 黨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綱領,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任務。******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同時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內容和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明確地把培育“四有”公民規(guī)定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也體現了鄧小平和我黨關于精神文明建設根本目標的一貫思想。 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培育“四有”新人,是指個體素質;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指整體素質。個體素質提高了,全民素質的提高就有了切實保證。因此,培育“四有”公民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基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又需要有嚴格的紀律和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了,就會改變人的精神狀態(tài),激發(fā)人們?yōu)樯鐣髁x現代化建設奮發(fā)圖強、開拓進取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人的素質提高了,就會自覺地以共同理想、道德、紀律來要求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就會有廣闊的胸襟、較強的自控力,靈活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從而更容易形成團結、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這無疑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歷史證明,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不僅取決于經濟發(fā)展的水平,而且也取決于人民的基本素質,人的素質的優(yōu)劣、高低,在社會發(fā)展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始終都要以培育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作為指導和歸宿。 有理想,是指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科學信念。當代大學生只有把個人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奮斗融匯到人民群眾實現我國現階段共同理想的歷史創(chuàng)造活動中去,才能更好地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yè)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翻譯復習資料十二
11-26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8)
10-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筆記:lesson10-13
02-10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十二章:城市經濟管理
09-1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06-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復習資料十四
11-292024年4月浙江自考溫病學復習資料:第八章
12-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復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特征
12-122022年浙江自考《科技檔案管理》串講筆記(11)
10-10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13)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