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伊利亞特》第22章看作者對戰爭的態度是怎樣的?
本文的基本精神是歌頌英雄的行為和他們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從本章的、可以撤走出詩人對戰爭的態度是矛盾的:
1、 史詩一方面把戰爭看成英雄們大顯身手,為部落的建功的時機。這是主旋律。歌頌英雄和他們的表現;
2、 另一方面,又描寫了戰爭的殘酷性,渲染了戰爭的悲劇色彩(命運決定勝負;眾神的偏袒使英雄們蒙受不公平的待遇;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種種憂慮和災難)。因為在當時,戰爭不完全為了部落集體的利益,已經變成貴族們乘機支取財物和奴隸的掠奪行為。
二、《伊利亞特》在情節結構方面的特點?
可概括分成兩點來說明:
1、 一個片斷。圍繞的是“阿基琉斯的憤怒”來描寫這51天的戰爭,這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
2、 人神兩條線索交錯平行發展。在描寫這場戰爭時,人與人在互相斗爭,同時也穿插著神之間的斗爭。如在斗爭中描寫“天父取出那把黃金天秤,把兩個悲慘的死亡判決放進秤盤……”
三、分析《伊利亞特》這首史詩比喻方面的特點?
多用和善用比喻是史詩語言藝術的重要特點。這些比喻或來自大自然,或來自日常生活,對于刻畫人物、加強詩句的形象性、豐富詩篇的色彩,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比喻赫克托爾“如一條長蛇在洞穴等待路人…… 眼睛露出兇光”;如比喻二者之間的斗爭是“游隼”與“野鴿”的爭斗等等。
四、如何認識但丁《神曲?地獄篇》第5歌在思想上所表現的兩重性?
這表現為他兩個方面的兩重性:
1、思想內容上的兩重性。作為一個中世紀的意大利詩人。他的作品構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內容也表現了中世紀的基督教觀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義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藝復興的曙光。如他雖然按照宗教觀念把弗蘭采斯加和保祿打入地獄,但是他又贊許他們對真誠愛情的追求,甚至最后因憐憫他們而暈倒在地,表現了人文主義的色彩。
2、 藝術形式上的兩重性。在藝術上既有中世紀文學的一般特征,也表現出新文學的特征。(也是這篇詩在藝術上的特點)
(1)、詩歌運用了中世紀宗教文學中常用的夢幻故事的寫法,以及隱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宗教文學作品的特征。但素材取自于現實生活,并從現實出發評價人物,因此并不讓人感到虛幻玄秘。使虛構的地獄具有可感性。
(2)、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敘述特定的處境和特定的心情,塑造出生動具體的富有立體感的藝術形象。
(3)、詩人鮮明的愛憎使作品具有濃厚的主觀抒情色彩。
(4)、詩篇不用當時一般文學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語言寫成。
五、分析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形象?(P73)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加上他性格過于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因此最后只能是與敵人同歸于盡。他的悲劇既有罪惡勢力過于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內存性格弱點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六、分析《哈姆萊特》這篇文章的藝術特點?
1、 莎士比亞善于在內外兩重的矛盾沖突中,在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哈姆萊特與克勞狄的斗爭,構成劇中主人公所處的外部沖突;與此同時,他還進行著激烈的內心矛盾沖突。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推進。
2、 為了更好地塑哈姆萊特的形象,劇本充分發揮了獨白和旁白的作用。每當劇情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關鍵時刻,劇本都安排獨白或旁白來表現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現他的思考,他的認識,他的自責,聳的懷疑。
七、分析堂吉訶德的人物形象?(P80)
堂是塞萬提斯的作品《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性格復雜而矛盾的人物。
1、 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從主觀出發。行為荒唐、鹵莽,不會吸取教訓。如把風車想像成巨人,被風車摔打在地,卻說中了魔法師的詭計。
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為的出發點卻有著高尚的一面,即為了奉行一種崇高的原則。他要作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要鋤強扶弱、伸張正義,并為此而奮不顧身,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他在主觀上是追求和維護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脫離實際、早已過時的“騎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樂又可敬,在他身上將喜劇性和悲劇性奇妙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古往今來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象。
八、分析《堂吉訶德》的對比手法?
在作品中,桑丘與堂吉訶德無論在外形上,還是在形象的內涵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高一個矮,一個重理想一個講實際,一個耽于幻想,一個冷靜理智,一個講究獻身,一個看重實利……兩兩對比,相得益彰。這一構思也是塞萬提斯的創造,它不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說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九、分析《哀希臘》一文的藝術特色?
1、 最明顯的特點是古今對比和大量用典。這是由講稿的主題和詩人對全詩的藝術所決定。歷史回顧可引發民族感情,古今對比可把這種感情引向對于現實的思考,起到明確方向、激勵戰斗精神的作用。
2、 抒情手法的豐富和多變。懷古傷今,催人振奮,是全詩的感情基調,然而其中包含著復雜的因素,而且基調也不是直線式進行。與之相適應,采用了挽歌、頌歌、諷刺等手法,產生回腸蕩氣、感人肺腑的效果。
3、 善于通過豐富的聯想、運用具有典型意義的畫面來構成詩歌意象。
4、 具有音樂美。
十、分析惠特曼的《我歌唱帶電的肉體》的藝術特點?
1、 灌注全詩的磅礴氣勢。全詩如高川大峽,奔騰直下,不阻不隔,這種氣吞山河的氣勢在詩史上是罕見的。
2、 用語極其樸素。詞語都是日常言語,物象也是實情實景。作者以此入詩,獲得了一種特殊的力量。
3、 喜歡排比,詞與詞是排比關系,句與句、段與段、甚至節與節都是排比。
4、 排比增強了詩人的想象空間,實現了最大可能的鋪陳搜索。
5、 詩思大膽,奔放,市場詩體也自由揮灑,不傳統格律約束。
十一、從《高老頭》“父親的死”一章,可以看出巴爾扎克塑造人物典型時運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1、
十二、《高老頭》“父親的死”一章對塑造拉斯蒂涅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十三、“死魂靈”有兩個詞義,分別指什么?這一書名與小說的思想傾向有哪些關聯?
2 1、 費多爾?陀思妥夫斯基是俄國小說家,現實主義文學代表,被看成是西方現代派的鼻祖。第一時期作品有《窮人》和《二重人格》;第二時期作品有《罪與罰》和《卡拉瑪佐夫兄弟》。他作品中的各種矛盾思想經常處于激烈辯論的“對話”狀態。
2、 馬克?吐溫,美國小說家,原名克萊門斯,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3、 亨利克?易卜生的作品《社會支柱》、《青年同盟》《玩偶之家》、《人民公敵》涉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宗教、法律、道德、家庭、教育等諸多方面問題,被稱為“社會問題劇”。
4、 討論的運用在《玩偶之家》第三幕是相當突出的。
5、 托爾斯泰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6、 馬克西姆?高爾基是俄國作家,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被當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榜樣。他的代表作《海燕》、《母親》,自傳體小說包括《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伊則吉爾老婆子》是他早期作品,《復活》是他晚期作品。
7、 肖洛霍夫代表作《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他們為祖國而戰》。
8、 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現代作家,主要代表作《羅蔓?羅蘭》
9、 詹姆斯?喬伊斯,愛爾蘭現代小說家,是20世紀西方最著名作家之一。運用象征結構和“意識流”手法。他的《尤利西斯》和艾略特的《荒原》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
10、 詹姆斯?喬伊斯他的主要作品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長篇小說《藝術家青年時期的畫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靈夜》。
11、 《尤利西斯》全書一共有三個主要人物:斯蒂芬?德達路斯是一個尋父的形象、奧波爾德?勃魯姆是一個廣告推銷員、勃魯姆的妻子莫莉?勃魯姆是一個耽于肉欲的女子。
12、 弗朗茨?卡夫卡,奧地利現代著名小說家。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代表作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城堡》、《變形記》。
13、 《變形記》的主題是揭示人的存在的荒誕、非理性,提示現代有人在一個異化環境中的異化及極度的焦慮和孤獨感。
14、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阿爾萊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四個四重奏》、《大教學謀殺案》。
15、 書中所選的是《荒原》的第一章“死者葬儀”。《荒原》三則關于繁殖神的神話是:阿童尼斯神話、阿提斯神話、奧西利斯神話以及關于圣杯的傳奇故事。
16、 薩特,法國哲學家,其思想是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代表作中篇小說《惡心》、短篇小說集《墻》、長篇小說《自由之路》、劇本《蒼蠅》、《死無葬身之地》。其《禁閉》是獨幕劇。
17、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百年孤獨》想了15年、《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想了30年。因《百》獲諾貝爾文學獎。
十四、什么是罪?什么是罰?
1、 在此文中的罪,不是指有罪惡的念頭之類的,而是指確實有殺人的行為。作家以一種純寫實的手法來描寫這個場面,效果格外*真、格外緊張。
2、 關于罰,作家寫了這樣幾個內容:
A、 逃避懲罰;主人公在殺人之后,用反偵察的知識和偵察員周旋,一次次度過難關。最后竟案情突變,另有人自首,看來拉斯柯尼科夫完全可以逃脫罪責。
B、 何為罰。心靈深處的沖突思考,這種爭論讓他崩潰,此時罰已開始。作家寫他在法律上的成功和心靈上的折磨,意在指明,罪的罰不在外部而在內部。
C、 罰是救贖。
十五、分析《罪與罰》的藝術特點?
1、 首先體現在它的心理描寫上。篇幅長、分量重,而且獨具特色。展示細膩,甚至入微到潛意識中,深入到**、圓柱形、多重人格分裂的境地,令世人驚嘆。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都有很刺激的情節。這包括外部情節沖突,也包括人物內存心靈的激烈沖突。
3、 現實主義方法的深化和變異。作家關注下層人物在現實生活中備受擠壓的壓抑的生命狀態、集中關注罪人、白癡等高智商人物的心靈**、精神痛苦和多重人格的無理性狀態,所以他的小說為后來的現代主義開了先河。
十六、分析《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的主題?
小說借一袋金幣的故事,無情地揭下了資產階級誠實和道德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們拜金主義的丑陋,諷刺了他們的偽善本質。赫德萊堡實際上成為整修美國社會的縮影,而那19們首要居民也就是全體資產階級的代表。作家把資產階級的卑鄙貪婪暴露得體無完膚、淋漓盡致,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文明作了一個卓越的總結。
十六、分析《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的高超技藝?(寫作特點)
1、 小說的情節安排十分巧妙。
A、 抓住了人們的普遍貪欲;
B、 作家安排了一個不在場的關鍵人物:死去的固德遜。這樣,19位首要居民才會自欺欺人;
C、 作家抓住理查茲這樣的人物來揭發赫德萊堡的虛偽偽善,使整個敗壞事件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它是“外鄉人”陰謀得逞的基礎,也是所有人都理直氣壯地虛偽的基礎。
2、 諷刺。作家充分顯示了作為美國諷刺大師的天才,對理查茲夫婦的描寫中,諷刺含而不露,卻又入木三分。領取金幣的場面則是一場夸張諷刺的鬧劇。兩種諷刺相結合,顯示了馬克吐溫諷刺藝術的鮮明特點。
十七、結合作品,分析《復活》的藝術特色?
托爾斯泰以擅長人物心理描寫而著稱于世。
1、 他關于深入人物的內心,抓住思想感情的第一個細微的變化,一絲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變化或轉變的全過程,充分展示人物從一種思想感情向另一種常常是相反的思想感情轉化的演變過程。
2、 在進行心理描寫時,關于同具體的社會場景和自然場景相配合。
十八、分析馬斯洛娃的人物形象?
十九、分析涅赫柳多夫的形象?
二十、分析《伊則吉爾老婆子》在結構方面有哪些特點?如何有意義地表達了作家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充分體現在小說的布局上,因為他在這方面頗費苦心。
1、 高爾基并非以一個故事情節,而是用了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來表現主題思想。
2、 其中兩篇故事是沒有具體時間背景的民間傳說,即草原的影子――臘拉和草原的星火――丹柯的故事,另一篇是現實生活背景下的人生的卑微旅程――伊則吉爾老婆子的故事。
3、 三個故事并非平等或縱列地簡單組合,而是包容――分立式的結構。
A、包容,是指作家以第一人稱“我”為視角來安排的敘述層次。而臘拉丹柯的故事卻是伊則吉爾老婆子對“我”講的兩則民間傳說,是被包容的另一敘述層次。這樣在時間上造成了當今和遠古、現實和虛構的對比,壯烈的尚古精神和灰色的當下生活的對比。表現出作家面對暗淡現實而產生的憤懣、悲嘆的情緒,對壯烈激昂的浪漫主義精神的追求。
B、 分立,是指臘拉和丹柯兩個故事的安排,在情節上沒有聯系,是分立的。由于分立使兩個故事產生強烈的對比,構成這篇小說的主體,表現了作家的主要思想――對極端個人主義者臘拉的揭露和批判,對集體主義的英雄丹柯的尊敬和贊揚。表現了作家的鮮明立場和愛憎情感。
廿一、分析臘拉和丹柯的形象?
1、 臘拉是作家譴責的對象。
A、 他是鷹和人的兒子,因而一半是人性,一半是鷹性。
B、 鷹性使他孤傲,不可一世,為所欲為。人性又讓他需要人群。帶著鷹性為人時,便與人發生了尖銳矛盾。
C、 最后他終于成了害群之馬。在極端個人主義方向上走得越遠,就越遠離人群,就越孤獨。
D、 讓孤傲者永遠孤獨,這確是最奇特、最漫長、最難隨的懲罰。最后他成了草原上飄來飄去毫無意義的影子。
2、 丹柯是作家歌頌的集體主義英雄的典型。
A、 他在自己部落的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在部落需要他時成了英雄。
B、 在大森林里迷路時,人們責難他,而他仍毫不猶豫地選擇為部落服務,這種自我犧牲的行動,是一種最偉大的力量,震懾了眾人。他的高大形象也就樹立了起來。
C、 在故事的結尾,作家卻給真正的英雄主義蒙上一種悲劇的色彩。人們為勝利而歡呼,卻忘了為他們犧牲了的丹柯。這種悲劇手法,使丹柯的形象更加感人。
廿二、解凍思潮?
廿三、人間喜劇?
廿四、談談《一個人的遭遇》在哪些方面實現了對蘇聯傳統文學的突破?
1、 從選材看,它沒有選擇領袖人物、偉大戰役,而是通過一個普通蘇維動亂人的遭遇,表現了戰爭給蘇聯人民帶來的學生災難,控訴法西斯的罪惡,歌頌普通蘇聯人的相互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意志。這樣的選題拓寬了蘇聯高高興興賓衛國戰爭題材的界限。
2、 從作品的感情基調上看,小說雖然也表現了主人公的英勇,但是,小說的主要情感傾向是悲戚的,主人公講述的是自己在戰爭中的遭受的折磨,是推動全部親人的家庭悲劇,它所引起的是“沉重的憂郁”,是男人的“吝嗇而傷心的眼淚”。突破了蘇聯文學一味樂觀昂揚的正統原則。
3、 小說在思想傾向上也有所突破。作家地提出人道主義的思想,在“空前強烈的戰爭風暴”中提出“人的命運”為什么如此不幸的問題。
廿五、簡述《象棋的故事》的藝術特色?
1、 在敘事結構上采用了傳統的故事套故事的模式。
2、 故事的布局精巧而富有層次感
3、 精彩的心理描寫也是這篇作品不同凡響之處。
廿六、分析《尤利西斯》對于小說的變革和創新?
1、 他擯棄了以人物、情節和故事為要主要因素的傳統結構,開創了一種以內心獨白為基本框架的新形式。這種稱作“意識流”的小說不講究塑造人物、紡織故事,而是著力于挖掘人物的深層意識及至潛意識活動。
2、 它往往采用復雜的象征結構,對人物內心逡自然主義的描述。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人的意識屏幕,外在世界反映在這塊屏幕上,引起人物的感受、反應和聯想。
3、 作品中還有無數隱喻、象征、典故、雙關語、方言及外國語。
廿七、通過《尤利西斯》來說明意識流的特點?
本文較好地體現了意識流的技巧:
1、 意識的流動是連綿不斷、自然而然的,似乎沒有經過任何裁剪、整理,仿佛一股汩汩的水,或清晰或渾濁,總是在不間斷地流淌,若遇到一些阻隔(如各地方開始時的鐘聲、瞥見紙上的花……)便改變方向,散漫而沒有確定的方向。
2、由于是內心演算的獨白,想到的人和事都熟悉的、經歷過的,因此往往出現只有自己明白,而讀者卻只能去猜測的細節和人物。傳統心理描寫是處在現代心理分析所謂的“意識”層面的,而“意識流”是處在“潛意識”層面的;傳統的心理分析是具有條理和邏輯性、線形的,而“意識流”卻混亂的、散漫的;傳統的心理描寫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而“意識流”即是自然主義的。
3、 所選段落是8個長而無標點的句子。
廿八、《變形記》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征?
是用象征和寓言的手法表現而真實、真實而荒謬的世界。
1、 “真實”在于作品描寫了主人公格里高爾變形前平常、具體的生活細節和變形后*真的心理狀態,這就讓人感到他始終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人的世界中。
2、 “荒誕”是因為故事的整體框架是借助一個象征和寓言模式構建起來的。“人變成蟲”的故事框架顯然是荒誕的、具有非理性,也是生活根本不可能有的事。從這個角度看,故事是極富荒誕間歇噴泉的。但它原本不是對外部現實生活的真實模仿,而是用來寄寓人在哲理意義上的存在狀態,作者無意要讀者把人變甲蟲作為事實來接受,而是要他們從超現實的意義上去人的存在狀態和精神危機。即作者的目的是要人們去尋求荒誕中的真實和荒誕中的美。這個意義上說,這個故事寓荒誕于真實之中。
廿九、簡述《豹》的藝術特色?
1、 擬人化的手法
2、 思想知覺化手法的運用
3、 象征的手法。這首詩明寫豹,實際上寫的是人,鵬就是人的象征,是詩人和像詩人這樣的年輕一代的象征。
4、 形象的視覺藝術化。在形象刻畫上,詩人追求一種客觀、精確、雕塑般的效果。如“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三十、《荒原》的藝術特征?
1、 全詩采用神話結構:三則關于繁殖神的神話和關于圣杯的傳奇故事構筑了全詩的總體框架。
2、 與浪漫主義詩歌不同,此詩詩人不抒發主觀情感,而是將內心情緒沉井在那些對應的客觀意象和象征后面,它通過思維上大跨度的跳躍、多層次的象征、征引、典故、對話,形成一團復雜、朦朧的氛圍,讓讀者去感受、去領悟。
3、 結構龐雜,是一部多聲部的交響詩。形式十分自由、句子長短不齊,不用規律的韻,但卻不乏韻律,是一種典型的自由體。
卅一、《禿頭歌女》的主題?
提示平庸生活中庸俗無聊的生命境況,表現無聊生活的荒謬、怪話,便是全劇的主題。
卅二、《禿頭歌女》的藝術特點?
1、 反“戲劇”的“先鋒”性。在此文中作家以形式上的荒謬、非邏輯性來展示荒廢的、非邏輯、無理性的生活。這各幾千年來整個西方戲劇傳統大相徑庭。
2、 怪誕化手法。有顛倒錯位法、庸語重復法、不怪說怪法、亂接因果法、荒謬離奇法、有幸“包袱”法。
3、 臺詞的語調規定。史密斯夫婦是“英國式的”“中產階級”式的語調,女仆瑪麗不斷變換語調,而馬丁夫婦的對白,作家規定要用最平板的語調讀出。
卅三、海明威風格:
海明威在上立意創新。在謀篇布局上甚至每一個句子、第一個詞匯的選擇上都一絲不敬,反復推敲。從而創造了一種新穎、獨特的文體:
1、 句子異常簡短,不僅沒有華麗的辭藻,甚至很少形容詞,往往是那種電報式的小句;
2、 第一個詞都極其準確,以致達到不可置換的程度;
3、 他的文句往往以少總多,凝練含蓄,仿佛漂浮在海上,只露出八分之一的冰山,把大量的意思隱藏在詞句之下。他的風格被后來的許多人模仿,并被稱為“海明威風格”。
卅四、海明威的《殺人者》中兩個殺人者一口一個“聰明小伙子、聰明人”出現達25次之多,而每次出現幾乎都有話外之音,了解其每次的潛臺詞。
卅五、怎樣理解薩特的地獄觀(地獄,就是他人)?
劇本場景設計在“地獄”里,但是戲劇開場后,只有暗示這里是“地獄”,只是到了結尾,才讓主人公在對話里點明這是“地獄”。這是作家故意設置的“圈套”,。這種安排是為了更好地揭示“地獄就是他人”的主題。地獄究竟的俗世化、“此岸性”不是薩特的創新。令人感到新奇的是薩特對這個地獄空間的具體性質的揭示:
1、 “地獄”就在平常的生活生活時里,隨時隨地,或者說,此就是彼。
2、 這個地獄空間無限大,房間里的主人公――人類沒有出路,盡管可超出房間,但是走不出地獄。
3、 “房間”里沒有刑具,沒有一般人概念中的懲罰、煎熬。便是“房間”里有永遠不滅的燈。作者意在強調對人類罪惡的煎熬懲罰是沒有休止的監視,永遠不停止的追問。
4、 地獄的此岸性在薩特的劇本里有兩種,一個是人類生活相互間就是一種地獄關系。另外,“地獄”性更來自于人內心世界對自己罪行的觀照,這種觀照是不可回避的,就像夢魘一樣追著人不放。
5、 到這個房間里來的人,表面上是被“別人”送來的,但送他們進入地獄的不是別人而他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重點(七)
08-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四章
09-142023年4月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馳名商標的特別保護
04-14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盛唐詩歌
09-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Jane Austen
12-092024年4月浙江自考中藥化學復習筆記五
01-032023年浙江自考勞動就業概論復習資料:勞動概述
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