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期指從20歲左右到65歲左右這段漫長的時期。這一時期最典型的特點是個體的自我意識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確立,人生觀和價值觀趨于穩定,情緒也趨于穩定,人際交往趨向成熟。另外,隨著個體經濟地位的獨立,個體的諸多心理感受和生活狀態也發生著重要的變化,戀愛、婚姻以及養育子女已經成為成年人的重要任務。從65歲左右到死亡這一時期屬于老年期。
一、成年初期
(一)求職與升學
個體從18、19歲到45歲左右通常稱為成年初期。這時候他們開始面臨求職和升學問題。
選擇什么樣的專業、職業成了這時候的個體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因為它關系到個體未來的生活道路。但是,個體的職業選擇和升學選擇,并不完全取決于個體自己意愿,它受到個體主客觀大量因素的制約,比如個體過去的,家人的意見,個人的興趣,個性特點、能力高低或傾向,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條件等等。所以,成年初期的個體一定要對自己采取審慎的態度,仔細對自己的各方面特點進行評估和衡量,詳細分析主客觀條件,借鑒前輩的和教訓,最后做出自己的抉擇。
(二)婚戀與生育
成年初期的另外一個重要生活任務就是發展親密的人際關系,尋找生活的伴侶,建立家庭,養育子女。
當個體有了比較穩定的職業以后,當個體的身體發育達到成熟以后,他們就會產生組建家庭和親密關系的需要,婚戀關系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埃里克森認為,成年初期的主要發展性矛盾就是親密關系與孤獨之間的矛盾,當個體順利解決了這一矛盾,他們就能夠正常地向前發展,否則就會產生心理障礙,成為冷漠的、不能正常表達自己情緒的人。
建立家庭以后,年輕的夫妻所面臨的任務當然是生育子女。為人父母既能體驗到育兒的快樂與滿足,也能體驗到做父母的艱辛與付出。這一切,對成年初期的個體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這時大多數的年輕人剛剛參加工作,經濟狀況不一定很穩定,心理發展的水平也不一定達到了完全成熟,家庭與工作之間的沖突、親情與事業之間的矛盾常常出現。所以,這時對于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生活的轉折,充滿了困難和壓力,使他們從單身生活轉變為家庭生活,開始學著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社會的變遷和多種價值的沖突也給年輕人的社會方式帶來了影響,比如,現在就有許多年輕的夫婦結婚后不要孩子,成為"克丁族",他們滿足于婚后快樂的"兩人世界"。
二、中年期
45~65歲這一段時期通常被認為是中年期。中年期相對于人生發展的其他各階段來說,變化并不明顯,但是中年人自己一般卻會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各個方面所發生的變化,比如,力量、協調性、體能、動作等逐漸下降或變慢,記憶力減退,反應變慢,眼花、耳聾等現象也開始出現。最明顯的生理變化是身體發胖和女性的停經,進入到更年期階段。成年人的生理變化給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都帶來了影響,由此也對心理產生了影響。
(一)生理的變化及其適應
人到中年,感知覺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先是聽覺開始衰退,尤其是對于頻率較高的聲音,中年人往往聽起來很費力;接著是視覺的減弱,許多中年人需要借助于老花眼鏡才能夠清楚地閱讀;再后來,味覺、嗅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現象。除了感知覺的衰退,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著年齡的增高在減弱,因此人們一般都傾向于認為,中年以后的智力也在下降。其實,對于成年人的智力問題,卻不能簡單地做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的結論。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人的智力從總體上說,的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但這通常是指流體智力,也就是那些以神經生理為基礎,隨著神經系統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比如知覺速度、機械記憶等;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晶體智力,也就是指那些通過掌握社會文化經驗而獲得的智力,比如言話理解、常識等,這種智力非但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反而會增高。
中年人有了這么多的生理方面的變化,再加上他們的工作壓力,家庭生活的壓力(中年人通常是上有老,下有小,他們既要擔負撫養子女的任務,又要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自己的健康問題(中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變化和工作壓力的原因,常常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檢查),就必須面臨一個社會適應的問題。中年人應該正確地認識到自己身心的變化, 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處境和地位,主動地、積極地適應生活的要求,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和生活規律,經常進行健康檢查,飲用一些適合于自己的特殊的食物,并增強體育鍛煉,以便更好地完成社會賦予自己的職責,同時也使自己健康美滿地生活。
(二)中年危機
中年期是一個從成年到老年的過渡時期,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轉折和沖突。來自于自身生理變化方面、家庭生活變化方面和事業變化方面的壓力構成了中年危機。
中年人最不能接受的可能最先是自己儀容方面的變化,如面部的皺紋、臃腫的體態等等。但是中年人必須承認自己的身體已經不像年輕時那么健壯,功能也衰退了,他們還必須接受生殖能力在逐漸減退和消失的事實。這些生理方面的變化是所有的中年人都不喜歡的,但又是必須接受的,所以,他們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態度來對待,來適應,解決這個危機。
在人進入中年以后,家庭生活方面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最明顯的是家里沒有小孩子了。孩子們長大了,走出了家門,留下了孤獨的父母,家里一下子變成了一所"空巢"。這時,那些過去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的父母,一下子可能很難適應,他們也許會感到自己無用了,面對空空落落的家,他們也許會感到非常失落,生活好像變得單調無味。這種家庭生活方面的變化構成了中年危機的第二個方面。
中年危機的第三個方面是事業方面的變化。中年時期也是個人成熟和事業收獲的階段,通常個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擁有了一定的權力。但是研究發現,個體的工作滿意度卻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這主要是因為個體在年輕時的許多幻想,在人到中年時已經基本上破滅了,人們這時會普遍認為自己已經定型,未來不會再有更大的發展前途了,于是就會對前程產生一種悲涼的感覺,而不是像年輕人那樣,對什么都充滿了信心。
三、老年期
老年期指65歲以后到死亡這一階段,這是人生中經歷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就是衰老,其變化的明顯性高于成年初期和中年期,由老年人的衰老導致的認知活動、情緒情感、個性心理特點等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感知覺的進一步退化
老年人的視力開始出現嚴重的問題,光感覺、顏色知覺、深度知覺等都出現了問題,多數人會患眼疾病,有的還會導致失明。聽覺能力也進一步下降,一般老年人都會出現耳聾的現象,所以與老年人說話,常常要用大聲。味覺、嗅覺也在衰退,特別是嗅覺,在80歲以后下降得非常迅速。
(二)身體機能和智力方面的變化特點
老年人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他們的耐力、負重能力等急劇下降。在認知能力和智力方面也有很大變化,老年人識記速度減慢,再認和回憶的能力都顯著下降。有些研究資料顯示,人的記憶能力在40歲以后有一個明顯的衰退階段,然后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上,到了70歲以后,又會出現一次較明顯的衰退階段,總的來說,老年人的記憶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退的。老年人處理信息的時間也變長了,反應和行動都變得緩慢,比如,一項關于成年人概念形成的實驗研究指出,形成概念需要的時間和出現的錯誤數都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關于解決問題的實驗研究表明,老年人由于受到記憶力下降的限制,所以,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的能力也有所降低,表現出解決問題的效能減退。
可見,人到了老年期,概念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思維能力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但是,思維的成分和性質是十分復雜的,由于老年人的知識經驗比較豐富,在思維的其他特點,如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等方面,卻又表現得比年輕人或兒童更強。所以,我們決不能僅僅根據某些方面的實驗材料就武斷地認為老年人的思維能力或智力衰退了。即使是表現為思維能力衰退,也有可能是認知結構的變化,或者是操作能力的變化而導致的,對于這個問題,目前心理學界還不能提出肯定的結論。生活現實和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思維和智力活動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有的老年人思維顯著衰退,而有的老年人卻仍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事實上,一個人的思維水平和智力的發展水平除了受到其生理方面的因素的限制以外,與其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也有很大的關系。老年人只要不把自己封閉起來,經常關心、思考、研究某些問題,堅持參加力所能及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便能保持較高的思維水平和智力水平。然而,如果老年人根本不關心自己的身心變化,不主動地克服身體各方面變化所帶來不良影響,再加上某些人格和遺傳方面的原因,就有可能使思維和智力活動大大地受到限制,使其水平迅速下降,有的老年人甚至還會患上老年癡呆癥。
(三)老年期的情緒情感特點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變化,社會交往和社會角色地位的改變以及心理機能的變化,在情緒情感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無論在情緒情感的兩極性,還是體驗的強度、持久性和深刻性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老年人比較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他們常常會感到身體明顯不如以前,由于身體機能的下降,抵抗力的下降,很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擾,而且疾病通常也會持續較長的時間;由于工作環境和職務的變化,使他們參加集體活動的時間減少了;子女都在忙著自己的工作和小家庭,顧不上花大量的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另外,老年人還必須面臨喪偶的痛苦。所有這些都使得老年人很容易產生冷落感、孤獨感、疑慮感、憂郁感、不滿感和老朽感。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有很多擔心的問題。在860位被調查的老年人中,最擔心自己健康的有378人,占43.95%;最擔心物價上漲、經濟入不敷出的有299人,占34.77%;擔心患病后照顧問題的占11.63%;另外,還有不少老年人擔心自己被社會遺忘等等??梢?老年人的消極情緒是比較多的,占主導情緒。
但是,老年人的情緒情感體驗比較深刻。一項對42個城市4483名被試進行的關于改革與發展的社會心理系列調查中,有一題要求調查對象對"你認為什么是最重要的基本道德"進行選擇,結果選擇"熱愛祖國"的百分比如下:18~30歲占27.9%,31~45歲占38.3%,46~60歲占45.5%,60歲以上占52.1%??梢?老年人把"熱愛祖國"看作是最重要的道德的人數比例是各年齡階段中最多的。此外,老年人也很重視美感,他們主要看重的是美的內容,更看重那些對社會、對人類有益的事物或行為,他們用自己的理智去審美,追求內在而深沉的心靈美。老年人情緒情感體驗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持續的時間較長。老年人的情緒情感一旦被激發,就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恢復平靜。無論是心境、熱情,還是激情、應激都會如此。同時,由于老年人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價值觀,以及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他們的情緒情感一般不會輕易因為一點點環境的變化而起伏變化。
(五)老年人的個性心理特點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個體進入老年后,個性心理特征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日本心理學家指出,老年人的個性心理特征變化有以下十個特點:自我中心性;內向性;保守性;容易亂猜疑;嫉妒心強;辦事刻板,靈活性、應變性差;適應力下降;不耐煩,愛發牢騷;好管閑事;依賴性強等。德國的一項研究指出,65~75歲之間的老年人,其刻板性沒有明顯的變化,但從75歲左右開始,老年人的刻板性明顯增強。我國心理學家的一些研究發現,中國的老年人普遍感覺自己變得比年輕時更急躁和多疑,但也有一些老年人認為自己不像年輕時那么愛發火了。
盡管老年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出現了一些變化,但我們決不能忽略老年人個性心理特征中持續穩定的一面。美國的一項縱向研究曾對40~80歲的個體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結果發現.老年人的個性心理特征既有變化的一面,也有穩定的一面。他們的個性結構和所屬的類型都基本上是保持穩定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待周圍環境的態度和方式,則表現出由主動向被動、由朝向外部世界轉而朝向內部世界的變化趨勢。由此可以看出,在老年人個性心理特征的變化中,年齡并不是決定因素,智力、教育、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健康狀況,以及環境中的各種變化所造成的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差異等,都會對個性,心理特征產生重要影響。
(六)面對死亡
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死亡,但對于年輕人來說,死亡還是太遙遠的事情,所以他們在說起死亡的話題時,常常帶有調侃的意味。而這樣的話題對中年人和老年人則不同,死亡對于他們來說,是需要直面的問題。而且,大量的研究發現,中年人比老年人更懼怕死亡,老年人在經歷了周圍的親人、朋友的死亡后,他們已經能夠調整自己對待死亡的態度和情緒,對死亡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他們回顧自己的一生,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于是他們會比較勇敢地、坦然地對待死亡問題。一些因為患有疾病的老年人,可能由于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而減少了生活的樂趣,也會較坦然地接受死亡的事實。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重點(七)
08-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英語(一)》復習筆記(27)
06-29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馳名商標的特別保護
04-14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四章
09-14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的教育思想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人際關系心理學復習筆記:認知失調理論的應用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