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作者:聞一多
1、《死水》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象征手法。
聞一多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愛國詩人。愛國主義是他詩歌創作中最重要的主題。短詩《死水》創作于1926年4月詩人從美國回國之后。
《死水》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詩中那“一溝絕望的死水”,是滿目創痍、腐敗破落的舊中國象征。詩人以美寫丑,充分發揮主觀想象,透過第二、三節中的“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綠酒”、“白沫”等眾多色彩斑斕的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譏、反襯手法、,寫盡了死水的腐朽、惡臭等丑的本質。又以“青蛙”的“歌唱”諷刺了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顛倒黑白,以丑為美的無恥嘴臉。正如魯迅先生譏諷復古主義者的“國粹”是“紅腫之處,艷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一樣。
愛國主義思想強化了這溝絕望的死水,“斷不是美的所在”的結論,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丑惡現狀的徹底否定。這是一種批判的絕望的悲憤之情,是一個愛國者心中深沉的愛火。
2、聞一多關于新格律詩的“三美”理論。
聞一多是我國最早提倡新詩格律化的詩人,他主張必須具有新格律詩三個美。①音樂的美,主要指音節。聽覺要求。聞一多最重節奏,認為“節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個詩句中音節的數量應相等(音樂也成音尺、音部或頓)。②繪畫的美,主要指詞藻。視覺要求。他認為好詩必須有“濃麗繁密而具體的意象。”他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詞藻來創造“濃麗”的意象,以此增添畫面的生動。③建筑的美,主要指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視覺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節、句子之間一定的比例上。
3、《死水》對新格律詩理論的“三美”體現。
音樂美——《死水》每行詩都由四個音步構成,其間又由三個“二字尺”和一個“三字尺”組成。韻腳也精心安排,基本上是二、四壓韻(隔行壓韻),以雙音節來結尾,因此讀來音調和諧鏗鏘,節奏鮮明,朗朗上口。
繪畫美——《死水》的詞匯絢麗、多彩而又富有表現力。
建筑美——《死水》每節四行,每行九字,視覺上給人以勻稱均齊,整齊劃一的感覺。
《發現》作者:聞一多1、《發現》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本詩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時的心情略同于《死水》,都表現詩人對祖國黑暗現實失落痛苦的心情。《發現》是聞一多1925年回國之后的詩作。當他滿懷“抗彼美人”,奮發圖強的激情,回到他日夜思念的祖國時,看到的卻是滿目創痍、遍體鱗傷、生民涂炭的慘象,詩人熾烈的愛國之心不能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于是他追問青天和大地,上下求索。愛國主義的深情在悲憤難抑的痛苦發現中燃成烈焰。
2、簡析《發現》詩題的雙重含義及精巧構思。
《發現》的詩題有雙重含義——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發現”。
對客觀世界的“發現”,指詩人滿懷報國宏愿與熱情踏上祖國的大地時,“發現”的卻不是如花的祖國的現實,而是一場恐怖的掛在懸崖上的噩夢。這個發現使他失望痛苦。
對主觀世界的“發現”,指詩人面對黑暗的現實,上天入地,尋找祖國變成“噩夢”的緣由,“總問不出消息來”,終于在痛哭中“嘔出一顆心來”時,才“發現”心愛的祖國原來“在我心里”。《發現》詩題的雙重含義點明了詩作的愛國主義思想題旨,使讀者見到一顆蹦跳在詩人胸膛的火紅的赤子之心。
“發現”的雙重含義也表現了詩作的構思的精巧。全篇以痛苦的“發現”起筆,以驚訝的“發現”作結,首尾呼應。自始至終,緊扣“發現”題旨。兩種“發現”意義的重合,深化了主題,構思精巧,感人至深。
3、《發現》的比喻和征詢藝術手法。
《發現》采用比喻和征詢的藝術手法。
比喻手法將祖國的黑暗現實比作恐怖的“噩夢”,并且是掛在“懸崖”上的“噩夢”,把詩人回國后極度失望痛苦的感受具象化。詩人不能接受“噩夢”般的現實。
強烈的愛國心驅使他尋根究底,于是他以征詢手法追問青天、大地和八面來風,以抒發內心的痛苦。
4、《發現》與《死水》藝術手法的比較。
《死水》和《發現》相同點都是聞一多新格律詩的代表作,都表達了詩人對祖國黑暗現實失望痛苦的心情,燃燒著愛國主義的激越之情,皆富有浪漫主義特色。
不同點但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各有特點:一、《死水》通篇用象征手法,《發現》則采用比喻和征詢的寫法,以掛在懸崖上的恐怖的“噩夢”來比喻黑暗的現實。《死水》以象征手法突現舊中國的污穢、腐朽和丑惡。《發現》則以比喻和征詢手法強調詩人面對黑暗現實時的主觀感受。
二、《死水》以“死水”意象貫穿全篇的線索進行鋪排,在客觀、形象、看似冷靜的描繪中,蘊含深沉的感情。《發現》以“發現”為抒情線索展開題旨,在希望和現實、“心愛”和“噩夢”的鮮明對照中,突現感情的爆發力量。
《雨巷》作者:戴望舒
1、分析《雨巷》中“我”的形象及詩篇的思想。
《雨巷》是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發表于1928年8月。
詩中“我”的形象是抒情主體,是一個青年孤獨者的形象,也是詩人的自我形象。
思想聯系詩作的時代背景,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雨巷》中我的形象以低沉的調子抒發的,正是孤獨傷感的詩人的沉重情緒,寄寓著因前途受挫而感到失落的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失望、痛苦,和對未來的悠長期盼。
2、《雨巷》以及象征手法抒情的藝術特點。
戴望舒受法國象征派詩歌藝術的影響很深,重視以形象的暗示隱喻等手法來表現內心瞬間的情緒變化,強調表現自我的感覺,追求意象的朦朧,用象征手法抒情。
作為象征形象,它隱喻著詩人身處的沉郁、壓抑、陰霾的現實生活境遇,這是詩人營造的抒情意境,它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我”的哀怨、彷徨又惆悵的情緒。作為詩人自我形象的象征,“我”的失落、迷茫、孤寂、傷痛和渺茫的希冀等因時代的震蕩而激起的復雜情懷。忽近忽遠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則是詩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征。這些并非真實生活具體寫照的虛幻形象,都是充滿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暗示和隱喻著詩人的一種情緒,也拓展了讀者想象的空間,形成了夢幻般令人憂傷感懷的旋律和意境。
3、簡析《雨巷》的音樂性。
《雨巷》的音樂性強,曾受到葉圣陶先生的贊譽,說它“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全詩共七節,每節六行,各行雖長短不一,但相間大致勻稱。每節押韻二至三次,押韻的詩行都是以雙音收尾(如“悠長”“雨巷”“姑娘”“彷徨”等),且一韻到底(用ang韻),大體在詩行一定間隔中出現。詩人巧妙使用了詞語的重迭、復沓、首尾兩節重復,強化了詩作營造的凄婉迷茫、冷漠的氣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獨彷徨的情緒律動,形成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音樂的美感。
《再別康橋》作者:徐志摩1、徐志摩與康橋的關系和《再別康橋》抒發的情懷。
徐志摩曾三次來到康橋,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從美國來到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學習期間形成了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和文藝觀。對于愛、美與自由的單純信仰,產生了他為之傾心的社會理想。換言之,劍橋所體現的英國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橋理想。他把康橋當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戀之鄉”。興趣也轉向文學,喜愛寫詩。回國后寫詩《康橋再會罷》。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歸國后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寫下了《再別康橋》。
詩人三次離別康橋時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戀,第三次再別時心情大不相同,因為回國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統治下的舊中國,使他痛感康橋理想主義的破滅,以由“單純的信仰,流入了懷疑的頹廢”。所以在《再別康橋》中,已然找不到寫《康橋再會罷》時的那種熱切依戀。雖然也歌詠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獨寂寞的情緒,詩人以纏綿凄婉的筆調,微妙展露了因“康橋幻想”幻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2、 分析《再別康橋》融情入景,創造意境的藝術手法。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注重形象思維,主張將真實的感情,通過豐富、獨特具有詩人內在感受的藝術形象和創設詩的意境來抒發,以期達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再別康橋》寫的是詩人的離別愁緒,突出的感情是一個“別”字。詩歌重點寫的“境”,則是康橋的康河。他敏銳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輝”的具體形象,由近及遠、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觀。對“撐篙”的追憶,更是詩人在感到理想破滅后,傷感無奈的“尋夢”聯想。詩作巧妙的把氣氛、感情、景象三者融為一體,創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離別愁緒,使詩篇格調輕盈柔和,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夢幻般的情調。
3、簡析《再別康橋》首尾兩節的語言特點及思想情緒。
在語言上喜用迭字強化感情,營造了一個寧靜、沉郁的別離氣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調,產生了一種輕靈柔和和回環的音樂美感,朗誦時富有一種音節的節奏感、韻律感。
把詩人理想幻滅后的失望、無奈的傷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現的更為真切、深切和動人。
4、 簡述《再別康橋》作為現代格律詩的特點。
《再別康橋》章法整齊,詩行齊整,形式多變,聲調回環往復,語言輕悄柔美,意想明麗流轉,富有音樂與動態美。除此之外,詩作采用的生動的口語,新穎的比喻,古詩中常用的頂針修辭法,豐富了新格律詩的內蘊。
《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一、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意義。
詩人已真摯的感情抒寫了對哺育他長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懷念,揭示了一個勤勞的農村婦女的善良靈魂,通過對她痛苦而悲慘的一生的描寫,表達了對親人的追憶,對勞動人民品質的贊美,控訴了社會的黑暗與不義。詩人把愛和恨、贊美和詛咒交織在一起,傳達了他對當時罪惡社會的憤慨和不平。
二、分析大堰河的形象及其意義。
形象大堰河是一個貧苦的農婦。詩人贊美了她勤勞善良的崇高品質和靈魂。映現出她堅毅頑強的生活意志和純樸善良的個性特征。大堰河的形象是千千萬萬勤勞忠厚的中國勞動婦女的塑像,也是養育人類的母親。
意義詩人通過大堰河和他一家的悲慘命運,深切感受到廣大農民的痛苦和社會的不公。他贊美勞動人民的品質,憤怒的詛咒舊世界的同時,勇敢的宣告和自己的階級決裂,唱出了一曲叛逆之歌,完成了詩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三、簡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對比、排比、反復等藝術手法及其作用。
艾青提倡自由詩,主張要有散文美,但反對散文化。
對比:比如大堰河一生和凄涼死后的對比;她的希望和殘酷現實的對比;農民貧困和地主奢侈的對比等。在對比中表達詩人強烈的愛憎感情,叛逆思想和反抗精神。
反復(復沓)和排比:這兩種手法的結合,創造出詩作獨特的章法。既形成回環的美感,又呈現出在變化中求統一,參差中求和諧的辨證藝術效果,讀來一唱三嘆,富有音樂性。
四、簡析詩作借助聯想進行鋪排、構成意象的藝術手法。
詩人善于捕捉瞬間的感覺,產生眾多的意象和豐富的聯想。在本詩中借助聯想,進行鋪敘,形成生動的畫面,構成豐富的意象,已成特點。在鋪陳的排比句中,詩人采用大量的日常生活細節,構成鮮明生動的圖畫,創造了詩的意境。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領導科學》復習筆記(第四章)
08-18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8)
10-0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技巧
08-30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課后翻譯復習資料(11)
10-1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審美發生的特殊標志
09-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筆記:lesson10-13
02-10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對象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清末學前教育的實施
06-04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13)
09-2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美學模擬題及答案匯總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