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guān)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yè)、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guān)信息請關(guān)注浙江自考網(wǎng),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第十五節(jié)幾種修辭表達方式
1 用典: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句,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就叫用典。如“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边@種用法的好處是含蓄,增強表現(xiàn)力。缺點是時間過久,后人難于理解;有時隨意割裂拼湊,以至形成一種生造的畸形詞語。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內(nèi)容直截了當?shù)卣f出來,而是有意地把話說得婉轉(zhuǎn)曲折,含蓄有致,這就是委婉。古書中常見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謙敬語。如對己表謙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謙稱來代替第一人稱。對人(特別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執(zhí)事﹑陛下”來代替第二人稱。(2 )避諱語。就是對要說的事加以回避掩蓋或裝飾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3 )迂回語。本來想說甲事,卻偏要說乙事,轉(zhuǎn)彎抹角,話中有話。這就是迂回語。在外交辭令上多使用。
3 、分承:在遣詞造句中,把本來應寫成兩個短語或句子的話,合為形式上的一個短語或句子,把相同的語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卻仍然必須按照兩個短語或句子的組合關(guān)系來分別相承,這種修辭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整。”,句中“耳目聰明”形式上是一個主謂結(jié)構(gòu),其實是“耳聰”“目明”兩個主謂結(jié)構(gòu)分承而來。這種方式可以使行文緊湊,但在內(nèi)容表達上卻容易使人產(chǎn)生誤解。
4 、共用:在行文中,兩個相連接的詞或詞組共用某一個或必個詞語,換言之,同一個或幾個詞語在組合搭配的關(guān)系上是兼管著兩個相連的詞或詞組。這種修辭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辭,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敝小稗詯邸焙汀白印边@兩個動詞共用“民”這個賓語。
5 、復合偏義:把兩個意義相對相反的詞組合在一起,但在表義上只睛一個詞起作用,另一個詞并不表義,僅僅是一種陪襯,這種修辭表達方式就是復合偏義。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異同”只有“異”義,“同”不表義。
6 、互文見義:為了避免行文的單調(diào)平板,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些要求,把一個意思比較復雜的語句有意識地分成兩個或三個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用權(quán)這兩個(或三個)語句的意義內(nèi)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相互呼應,相互補充的關(guān)系,這種修辭方法叫做互文見義,(簡稱互文、互言﹑互備﹑互體﹑參互)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關(guān)塞。如“煙籠寒水月籠沙”意思是:煙霧和月色籠罩著寒涼的江水和沙灘。
第十六節(jié)古書的注解
1 古書的基本體例:有傳﹑注﹑箋﹑詁﹑解﹑章句﹑音義﹑正義﹑補注、集注﹑集解﹑集釋等。大致類型有:(1 )傳注體:用以解釋古書正文,(2 )義疏體:既解釋古書正文,又解釋前人注文。(3 )
集解(集注﹑集釋)體:在同一本古書下洪各家注釋。
2 、《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中,《詩經(jīng)》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漢毛亨的《毛詩故訓傳》,東漢鄭玄的《毛詩箋》,唐陸德明的《毛詩音義》(又叫《釋文》),唐孔穎達的《毛詩正義》(又叫《疏》)。
3 、古書注解的內(nèi)容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1 )解釋詞義(2 )串講文意(3 )分析句讀(4 )提示語法(5 )說明修辭表達方式(6 )詮釋典故成語(7 )??蔽淖?。
4 、古注中的“章句”體,著重于串講和提示文意。不僅串講文句大意,還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歸納出來。“集注體”的古注有時也這樣做。
5 、古注的常用術(shù)語:
(1 )“曰﹑為﹑謂之”:用來辨析意義相同相類的詞語間的細微差別。用法是“解釋語+ ‘曰﹑為﹑謂之’→被解釋語”。如“豕一歲曰豵”,“豵”是被解釋語。
?。? )“謂”:以狹義釋廣義,以具體釋抽象,以分名釋總名。偶爾有用“謂”辨析相關(guān)相類的詞語的意義差別。如“有謂富也,亡謂貧也”。
?。? )“猶”:被釋語在前,解釋語在后。使用這個術(shù)語大致有四種性質(zhì):用同義(包括近義)詞來解釋。如“同猶俱也?!庇眠h引申義來解釋。如“老猶敬也,幼猶愛也”。以今語釋古語。“誰為,猶為誰也。”以常用字釋非常用字。如“直猶但也?!?
(4 )“貌,之貌”:都用來解釋表示某種性質(zhì)﹑狀態(tài)的形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本網(wǎng)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quán)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wǎng)站在文章內(nèi)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zhuǎn)載稿,免費轉(zhuǎn)載出于非商業(yè)性學習目的,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nèi)容、版權(quán)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