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說文體的審美形態
主要是從小說的審美功能這個角度去認識小說文體的審美品格。小說的語言形態和結構形態主要是指小說文體的“物質”方面,屬于客體的話,那么小說的審美形態則主要是指文體的精神方面,屬于主體內容,意指創作者本身的潛能投射到小說文體中而賦予小說文體的審美品格。
1 、審美功能與作家素質
主體的審美素質包括豐富的內容,較重要的有審美、審美趣味、審美理想。
審美是保留在審美主體記憶中的對外界事物的印象感受和體驗的總和。審美經驗一般由日常生活體驗和審美情感這兩種因素構成,前者是材料,在被體驗之后,經過剪裁、篩選、過濾,再進入審美經驗,主動積極地接受對象的信息,才能創造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我們把作家的審美經驗理解成文體形成的心理驅動力,是創作行為的發生動因。是生活積累、情感需求和激情勃發的總和。.
審美趣味也是作家審美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趣味指的是人在審美體驗中確定審美對象的價值的能力和區分審美對象的美丑的能力。是通過審美主體的個人愛好和個人感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體現了審美主體的個性差異。此外審美趣味還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審美對象的特征多樣還是單調,二是審美主體在特定條件下的心境是否染上情緒色彩。因此它是選擇性的。審美趣味也有時代的、民族的、階級的共同性的一面。
審美理想是指人們在藝術中追求的至高至善至美的境界,它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上產生,并且是這種經驗的高度概括。審美理想作為一種期待與憧憬,在創作實踐上的體現即是用藝術的形態去追求至高至善至美的境界,去燭照現實中的混沌與黑暗,去設想人類的明天應該是根據這些原則去規范文體風格和敘述模式。
2 審美功能與文化環境.
小說文學藝術體、文體的創造者、創造環境共同提供了文體產生和發展的源泉。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統一,是我們的文體理論的基點。
“文化”廣義:包括人類整個活動方式及其成果的總和,即有精神的內容,也有物質的內容,特別是精神的物化產品。狹義的文化僅指觀念形態,即人們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哲學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特征、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民族特性、宗教信仰等等。
A 文化與時代精神
所謂時代精神,就是特定社會中占據歷史舞臺中心的集團勢力所提倡的由政治觀念、意識形態等因素形成的社會主導趨勢。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見解,人類的生活主要是社會生活,反映這種生活的意識也主要是社會意識形態。作家的政治觀念通常都是在反映生活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我們肯定文體與時代精神的關系,也并非一概地否定小說的非政治化。在世界文學史上,淡化政治色彩的成功之作品不少見,如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等。
我們在揭示小說的審美形態時,指出其中包含了時代與政治的因素,同樣是受到文學本質觀的制約,這只是這個命題的一方面。此命題的另一方面是如何根據審美規律去揭示這種關系。審美活動從來都是人的自由意志和本質力量的藝術表現。審美趣味雖然不能和思想觀念相隔絕。小說不是政治意念的傳聲筒,小說對政治領域的介入,其目的是借助于具體的政治事件來展示有的生存的真實意義。小說家關注的則是政治內涵中的人,人對政治事件的處置方式、心理反應和制約命運的精神因素。
B文體與哲學觀念.
在人類的文化環境中,小說與哲學各自代表著不同的功能指向:小說表現人生的體驗,哲學探討世界的本質。
天才小說家所揭示的創作規律是:首先要做的是描寫外在世界,敘述人物的行為;而要使這種描寫和敘述有藝術價值,就必須使之成為某種哲理的象征,才能轉化成審美觀念;小說文體只有容納了存在價值的本體思考時,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它的審美功能。
欲使小說中的哲理思考轉化成審美觀念,必須尋求文學與哲學的交匯點。從70至80年代蘇聯文學的創作經驗來看,以下幾點值得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重點(七)
08-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兒童文學概論》復習資料(2)
07-2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四章
09-14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2年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第五章
10-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美學模擬題及答案匯總
12-012023年浙江自考水產繁殖育苗技術復習資料:論述題
02-2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