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古代漢語被動意義的表達方式
1 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發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讀書。
2 被動句:主事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漢語被動句的類型:
A 語義上表被動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B 有句法標志的被動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動詞+ 于+ 施事者”如:楚懷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 省略“于”字,“動+ 施事者”如:大樹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c “于”字句經常用于主動與被動對比的復句里。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詞)的語法功能與介詞“于”同。
(2 )“為”字句。a “為+ 施事者+ 及物動詞”,如:(吾子)今為赤帝子斬之。b “為+ 及物動詞”,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 )“見”字句。a “見+ 及物動詞”如:人皆以見侮為辱。b “見+ 及物動詞+ 于+ 施事者”,如: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君。c 南北朝后,“見+ 動詞(主動句)”表示“對我怎樣”,如“慈父見背”
(慈父背棄我)。(不是被動句)(4 )“為……所……”句。a “為+ 施事+ 所+ 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b “為+ 所+ 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c 東漢后,“為……之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4 )“為……所”句。
a “為+ 施事+ 所+ 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b “為+ 所+ 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 東漢后,“為……之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動詞”如:臣被尚書召問。
b 先秦“被”是及物動詞,意為“復蓋、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漢代后,至今,“被+ 及物動詞”。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節古代漢語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賓語前置:古代漢語的賓語在某些特定的語法條件下要置于動詞之前,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賓語前置。
2 賓語前置的種類:
(1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a 作動詞的賓語前置。如:吾誰欺,欺天乎?
b 在介賓結構中,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需要注意的是:
a 個別用“為”字的句子,疑問代詞作賓語不前置,如“子為誰?”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緊縮,意思是“對之怎么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受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規律的制約。
c “何如”語義同“如何”,譯為“怎么樣”,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結構。
d “奈何”“若何”情況同“如何”一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作賓語前置。如“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臣未之聞也。”。
有兩種不能前置的情況:賓語不是代詞,而是名詞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其中的代詞賓語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稱之。
(3 )用代詞復指的賓語前置。古代漢語敘述句的賓語都可以置于動詞之前,但有一個必要的條件,賓語必須用代詞復指,常用于復指賓語的代詞有“之”和“是”。如:“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僑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兩種情況:a “惟(唯)+ 賓語+ 是(之)+ 動詞”,這種格式使賓語表達的事物得到進一步的強調,如“惟余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馬首”。這類前置賓語也可以由代詞充任,用以復指賓語的代詞只用“之”。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陳子昂與張若虛
09-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串講筆記四
01-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技巧
08-30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8)
09-282023年浙江自考水產繁殖育苗技術復習資料:論述題
02-27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8)
10-092022年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第五章
10-08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4)
09-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筆記:lesson14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