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知覺的一般概念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界中的機械、物理、化學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類是由人的實踐所構成的社會現象的信息,這包括擔任社會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際關系和群體,以及各種社會結構和社會事件等。如果說后者是社會性信息,則前者為非社會性信息。對非社會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覺,通常被稱作物知覺,而對社會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覺就叫做社會知覺。所以,社會知覺就是指個人在社會環境中對他人(某個個體或某個群體)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社會特征和社會現象)做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社會知覺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對人的知覺(包括對他人和自我的知覺)。(2)對社會事件因果關系的知覺。(3)對人際關系的知覺。
與對物的知覺相比,社會知覺有一些獨特性:
(1)認知對象的獨特性:人能體驗其內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會知覺的主體可能同時還是社會知覺的對象。換句話說,社會知覺的對象是有意識的人、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而人們對這些對象的知覺又是通過一些特殊的介質進行的。例如,通過他人的言行、表情、態度等來認識、判斷,但是,無論是知覺的主體,還是知覺的對象,都會掩飾自己的內在動機,所以,人們的社會知覺判斷常常可能是不準確的。 (2)對他人行為的期望會影響社會知覺過程:社會知覺的主客體能夠理解彼此間的行為對對方的利害關系,于是知覺者和被知覺者都可以有意識地操縱和利用彼此。當個體能夠預測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動時,他自己便可以預先計劃自己的行動。因此相互間的期望會影響彼此的知覺。 (3)社會知覺加工過程的特殊性:進行社會知覺也需要對知覺對象的各種信息加以組織和分類,但社會知覺往往根據他人的外表和行為進行概括和判斷,而且在加工過程中,對信息的處理也更容易采用以點代面的策略,所以,個人的會嚴重影響社會知覺的過程。另外,人總是在不斷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因此,獲得對人的知覺要比對物的知覺更為困難。近年來,現代認知心理學介入社會心理學,出現了社會認知這個詞,社會認知的含義與社會知覺相當,但側重從認知結構的角度探討社會知覺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社會認知的過程。
二、社會認知的過程
社會認知實質上就是研究人們如何根據周圍環境中的社會信息進行推理。這一過程可以劃分為兩個子過程:搜集、選擇信息過程和整合信息過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選擇
社會信息的搜集和選擇,也會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比如刺激的物理強度,剌激與刺激背景之間的差異,刺激的重復出現和運動特征,認知者的需要、興趣、動機、認知風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除此之外,社會信息的選擇途徑也有獨特之處。
人們要做出社會判斷必須要獲取足夠的信息。在社會情境中,獲取信息的途徑是很多的,他人的言談舉止、表情、聲調,扮演的社會角色,所處群體中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群體的氣氛等,都是信息的來源。
人們的先前會影響他對信息的搜集和選擇。例如你新到一個工作單位,同事們對你很冷淡,你便有了這里的人很冷漠的印象。你總要去尋找一些與先前經驗一致的信息,如自己不知道去哪里打水而沒人告訴你等。其實,水房就在辦公室的隔壁,而且門口有醒目的標牌,別人以為你已經知道了,才沒告訴你。先前的經驗使你忽略這些信息。先前經驗容易使人得出錯誤的判斷,因為先前經驗本身可能是錯誤的,而認知者意識不到自己的先前經驗是在信息搜集時就產生了誤差,下的結論是不合適的。
認知者搜集到許多信息后,還要對其加以選擇。這一過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經驗的影響。第一,個體根據先前經驗決定哪些信息是有關的,而先前經驗很可能是錯誤的或者有誤差。第二,個體沒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他所搜集的信息往往是從少數人身上得到的,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的行為表現,并不能代表一個群體或一類人的總體特征。第三,個體往往抓住那些最顯著的個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數人的統計信息。例如很多人都認為到沿海地區可以發大財,他們總拿某某人去南方一年賺了300萬等作為論據,卻忽視了大多數人都在那里辛苦打工的事實。
(二)信息的整合過程
完成了信息搜集、選擇之后,人們就將信息放在一起,對被知覺者進行判斷和推測,以便形成關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社會認知過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很獨特,以下介紹社會認知信息整合過程中的幾種效應。
1.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他人總體印象的形成過程中,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A.Ladins,1957〉用編撰的兩段文字作為實驗材料研究了首因效應現象。他編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寫一個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將吉姆描寫成熱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則相反,把他描寫成冷淡而內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說吉姆與朋友一起去上學,走在撒滿陽光的馬路上,與店鋪里的熟人說話,與新結識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說吉姆放學后一個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馬路的背陰一側,他沒有與新近結識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實驗中,盧欽斯把兩段文字加以組合: 第一組,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現,冷淡內向的文字后出現。 第二組,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先出現,熱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現。 第三組,只顯示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組,只顯示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
盧欽斯讓四組被試分別閱讀一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個問題"吉姆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結果發現,第一組被試中有78%的人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組中只有18%的被試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組中認為吉姆是友好的被試有95%,第四組只有3%的被試認為吉姆是友好的。
項研究結果證明,信息呈現的順序會對社會認知產生影響,先呈現的信息比后呈現的信息有更大的影響作用。但是,盧欽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如果在兩段文字之間插入某些其他活動,如做數學題、聽故事等,則大部分被試會根據活動以后得到的信息對吉姆進行判斷,也就是說,最近獲得的信息對他們的社會知覺起到了更大的影響作用,這個現象叫做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研究發現,近因效應一般不如首因效應明顯和普遍。在印象形成過程中,當不斷有足夠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來的印象已經淡忘時,新近獲得的信息的作用就會較大,就會發生近因效應。
個性特點也影響近因效應或首因效應的發生。一般心理上開放、靈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應的影響;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穩定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應的影響。
2.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主要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并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圈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心理學家戴恩等人(K.Dion,et al,1972)曾用實驗證實了暈輪效應的存在。他們讓被試看一些人的照片,這些照片看上去分別是無魅力的、中等的和有魅力的,然后,研究者讓被試評定這些人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原本可能與有無魅力是無關的,但評定的結果卻顯示,有魅力的人得到了最高的評價,無魅力的人得到了最低的評價。具體的評價結果見表3.3。
表3.3 關于暈輪作用的研究
無魅力者 | 中等者 | 有魅力者 | |
受歡迎性 | 56.31 | 62.42 | 65.39 |
婚姻的美滿 | 0.37 | 0.41 | 1.70 |
職業地位 | 1.70 | 2.02 | 2.25 |
做父母的能力 | 3.91 | 4.55 | 3.54 |
社會和職業幸福 | 5.28 | 6.34 | 6.37 |
一般幸福 | 8.83 | 11.60 | 11.60 |
結婚的可能性 | 1.52 | 1.83 | 2.17 |
戴恩的研究說明,當人們由于認知對象的外表魅力而對其產生了好感或壞感以后,就會據此對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或特點進行信息整合,這些其他的信息也就被籠罩上了"好的"或"壞的"暈輪。
3. 社會刻板效應 社會刻板印象指人們對社會上某一類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人們由于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等條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進行社會認知的時候,人們也往往將聚集在一起的人們賦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對不同職業、地區、性別、年齡、民族等群體的人們形成較為固定的看法。當人們采用這些較為固定的看法去識別一個具體的人,去對他進行判斷、推測和概括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偏差,這就是社會刻板效應。例如,人們通常覺得英國人有紳士風度、聰明、因循守舊、愛傳統、保守,美國人民主、天真、樂觀、友善、熱情,法國人愛好藝術、輕率、熱情、開朗等等。
社會刻板印象是對社會群體最簡單最經濟的認識,它有利于對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為主"的偏見,造成社會認知的偏差,阻礙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社會刻板印象之所以會形成,主要的原因有:(1)認知者總是希望根據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論;(2)每一個群體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目標,因而同一群體中的個體就會有許多相似之處; (3)接觸機會的限制,人們通過間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了刻板,又由于缺乏直接接觸的機會,因而印象難以改變;(4)社會刻板印象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刻板常常與人們的利益或價值發生關系,而且還可以快速補充社會認知過程中的缺失信息;(5)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等。
社會刻板印象在社會認知過程中既有積極的作用,又有消極的作用,它能夠幫助人們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填補社會認知者所需要的信息。但它又往往造成社會知覺中的以偏概全和固著反應模式,使社會知覺出現偏差。
當然,社會刻板印象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會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變。另外,一個人對社會刻板印象的性質越了解,他也越容易改變自己所持的社會刻板印象。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重點(七)
08-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英語(一)》復習筆記(27)
06-29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四章
09-14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張愛玲、張恨水、艾青
09-252023年4月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馳名商標的特別保護
04-14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2023年浙江自考公共管理學串講資料:公共管理學的產生
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