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認知心理學簡史
1、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則把人的記憶比喻成鳥舍。(最早)P4
2、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人有將他們所看到的東西組織起來的傾向。“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學著名的論調。P7
3、大部分早期的有關問題解決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學家完成的。P7
第二節 當前的認知心理學
1、生態學效度:研究所獲得的結果也應該能夠適用于現實世界中自然發生的行為。P11
2、認知神經科學著重考察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如何解釋認知過程。P13-P15
(1)腦損傷病人的研究
(2)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PET)
(3)磁共振成像(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4)事件相關電位(ERP)
(5)單細胞記錄技術:單細胞記錄是一種不能安全地用于人類研究的技術。
第二章 知覺
第一節 模式識別
1、與模板匹配理論所要求的精確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與原型之間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確,二者之間可以有一些小的不一致。P25
2、區別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區別特征是不變的,不管一個字母是手寫體、印刷體還是打字體。P26
3、區別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實驗證據的支持。P29
(1)Gibson(1969)的研究證明,當一些字母共用很多關鍵特征時,人們判斷這些字母是否相要花更長的時間。
(2)Garner(1979)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判斷的速度快慢依賴于共用的區別性特征的數目。
(3)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電極插入麻醉動物皮層的一系列神經元中。每個神經元都只對特定方向的光柵反應特別強烈。
4、視知覺近期工作,確定了大腦皮層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離的神經通路。P30
① what通路從枕葉中的初級視皮層向顳葉下行,主要負責加工視覺刺激的顏色、形狀、和特性。
② where通路則從枕葉向頂葉上行,主要負責位置和運動信息的加工。
這樣,為了識別外界環境中的物體和所發生的事件,特征信息至少要輸送到兩個不同的系統。
5、Biederman將這些簡單的三維形狀稱作幾何離子。象字母一樣,幾何離子能夠結合成一些有意義的東西。P31
6、自下而上加工:從刺激本身的特征出發,引導我們知覺客體。自下而上加工也叫數據驅動或刺激驅動加工,它強調了刺激本身在識別中的重要性。P33
7、自上而下加工:我們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期待引導我們對客體的知覺。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驅動加工,這種加工強調概念和高水平過程對模式識別的影響。P33
8、詞優效應是指:同出現在非詞(即一串無關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當一個字母(如k)出現在詞(如work)中時,我們對它的識別更快、更準確。許多研究證明了自上而下加工在字母識別中的重要作用。P34
9、Schacter和他的同事(1991)證明:與物體有關的過去,的確能夠幫助人們識別物體。對于可能圖形來說,同先前沒有出現過的新圖形相比,被試對先前出現過的圖形,判斷得更快。然而,對于不可能圖形來說,新圖形和舊圖形判斷的潛伏期沒有差異。P36
Navon(1977)整體優先效應實驗: P28(圖略)
一、實驗目的:知覺客體的時候,是整體特征先知覺,還是局部特征先知覺。
二、實驗程序:
如圖: (a)和 (b)中的刺激都構成了字母H 。不同的是,在(a)中,局部特征小H同整體特征一致,而在 (b)中,局部特征小S同整體特征并不一致。Navon要求被試或者在整體水平上,或者在局部水平上,對刺激進行識別。
三、實驗結果:
1. 當要求被試在整體水平上對刺激進行識別時,不管整體的大H是由局部的小H構成,還是由局部的小S構成,被試反應得一樣快。
2. 當要求被試在局部水平上對刺激進行識別時,如果整體特征同局部特征一致,那么,被試的反應要快。
3. 同識別構成大H的小H相比,被試對構成大H的小S的識別要慢。
四、討論與結論:
上述實驗結果表明,當要求識別整體時,局部特征的性質,即局部特征是否與整體特征相匹配,并不影響整體的知覺。然而,當要求識別局部時,整體特征的性質,即整體特征是否與局部特征相匹配,影響局部的知覺。這些結果提示知覺過程中存在整體優先。
第二節 面孔加工(了解)
面孔失認大致可以分成兩個亞類:P46
1. 一類病人在面孔知覺方面存在缺陷,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障礙,稱作知覺的或感知的面孔失認。
2. 另一類病人知覺能力相對完整,缺陷主要表現在對先前存在的有關熟人外貌的記憶上,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障礙,則稱作記憶的或聯想的面孔失認。
第三章 注意(一)
第一節 注意概述
一、Stroop效應: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視覺任務。指,當詞的印刷顏色與詞的意義相沖突(如以綠色印刷的“red”),而任務是命名印刷顏色時,被試的反應要慢。P55
1.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較大的Stroop干擾效應。老年人在晚上的Stroop干擾效應要比早晨大。
2. 同年齡匹配的健康的老年人相比,阿爾海默類型癡呆個體,表現出更大的Stroop干擾效應。Stroop干擾量已經被用作估計抑制系統效能的一種指標。P56
二、自動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項目的任務中。自動加工是平行的,人可以同時處理兩個或更多個項目。在選擇性注意任務中,當任務容易時,人傾向于使用自動加工。P57
三、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難的或者涉及不熟悉的任務中。相比之下,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處理一個項目。P57
四、練習和自動加工有著密切的關系。經過大量練習的任務傾向于主要要求自動加工,而練習得不夠的任務主要要求控制加工。P57
五、Treisman的特征整合理論把加工分成兩個階段。P60
1. 第一個階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動地對特征進行登記。分散注意是相對低層次的加工,因此粗略地等同于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所提出的自動加工。
2. 第二個階段為集中注意,主要進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識別一個客體。集中注意粗略地等同于Schneider和Shiffrin所提出的控制加工。概括地說,特征整合理論實質上認為,盡管特征登記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六、錯覺性結合:是指特征的不恰當的結合。當注意超負荷或人們分心時,特別是對注意的要求很高時,會出現這種現象。P60
第二節 選擇性注意:早期的工作
1、Welford(1952)通過實驗證明,當相繼快速呈現兩個信號,而且被試必須對兩個信號都做出快速反應時,被試對第二個刺激的反應時間,依賴于從第一個刺激開始呈現到第二個刺激開始呈現之間的時間差,即刺激呈現差異(SOA)。P63
2、同長SOA相比,當SOA非常短時,被試對第二個刺激的反應要慢。Welford將這種短SOA條件下,被試對第二個刺激反應的延遲,稱作心理不應期(PRP)。P63
3、早期的關于注意的實驗,所采用的流行的實驗范式是雙耳分聽任務。P64
4、一些研究顯示,聲音之間物理的聲學差異和位置的物理分離,均有助于信息選擇,其中,最有效的線索是位置的物理分離。P65
5、Broadbent(1954)的過濾器理論屬于早期選擇模型。P66
6、Treisman(1964a)的理論可以看成是衰減作用模型。P68
7、實驗的基本邏輯是,如果非追隨耳中的信息能夠加工到較高的語義水平,那么,說明注意選擇發生在相對靠后的階段。P69
第四章 注意(二)(重點章節)
第一節 選擇性注意:近期的研究
一、概念:
1、負啟動:當N次試驗中的干擾項成為N+1次試驗中的靶子時,被試對它的反應變慢,這種現象稱之為負啟動。P76
2、Tipper提出了一種類似于擴散激活的擴散抑制機制。P77
3、Neill(1977)在實驗中發現,當使用寬松指導語,即指導語不強調準確時,負啟動消失,而出現正啟動,這種現象被稱作負啟動反轉。P78
4、分心信息抑制:主要包括 ①特性抑制和 ②位置抑制。P80
① 特性抑制:是在識別任務中發現的,這種任務要求被試對目標是什么做出反應。
② 位置抑制:是在定位任務中發現的,該任務要求被試對目標所出現的位置而不是
目標是什么做出反應。
5、返回抑制:對空間某一位置進行線索化時,如果線索與靶子之間的SOA小于300ms,被試對線索化位置反應快于非線索化位置,出現易化效應。如果線索與靶子之間的SOA長于300ms,被試對線索化位置慢于非線索化位置,易化反應轉為抑制現象,這種現象稱為返回抑制(IOR)。這種抑制能夠保證高效的視覺搜索。P80
Neill(1977)的色詞實驗。P76
一、實驗目的:
在選擇性注意中,沒有被選擇的分心信息對后續的加工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二、實驗程序:
Neill使用Stroop色詞任務的變式,進行實驗。一種條件下,當前刺激詞的印刷顏色與先前刺激詞的意義匹配。例如,被試先看到用紅色墨水印刷的“GREEN(綠)”,緊接著看到用綠色墨水印刷的“BLUE(藍)”。另一種條件下,當前刺激詞的印刷顏色與先前刺激詞的意義,并不匹配。這種條件實際上只是充當基線。Neill要求被試命名Stroop刺激詞的印刷顏色。
三、實驗結果:前一種條件下,被試的顏色命名顯得特別困難。Neill認為,一定是起干擾作用的Stroop刺激詞的意義,如紅色墨水印刷的“GREEN(綠)”,受到了抑制。
四、討論與結論:
如果被抑制的意義(如“綠”)后來恰好變得與任務有關,例如后來的刺激“BLUE”正是用綠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試對后來的刺激詞的印刷顏色進行命名,要相對困難。也就是說,在選擇性信息中,沒有被選擇的分心信息不是被動的遺忘,而是被主動的抑制,而且對后續加工起到阻礙作用。
第二節 腦損傷病人中地注意缺陷
1、視覺忽視病人:通常右半球頂葉受到損傷。這種損傷導致他們在簡單的定向任務上存在困難,他們不能注意到對側空間。P86
2、Posner 和Cohen(1984)研究單側視覺忽視病人。結果需要用視覺注意的三個成分來解釋。P88
(1)把視覺注意施加(Engage)到一個目標上;
(2)把注意從一個目標上解除(Disengage);
(3)把注意轉移(Shift)到新的目標上。
3、期待空間:人們會根據目標刺激過去在空間中出現的實際情況,對目標刺激可能出現的空間范圍有一個大致的期待,這樣的空間可稱作期待空間。P92
Driver和Halligan(1991)的無意義圖形判斷實驗。P89(圖略)
一、實驗目的:腦損傷病人(視覺忽視癥)的注意選擇是以空間還是客體為軸。
二、實驗程序:
1. 要求視覺忽視病人判斷兩個無意義圖形是否相同。
2. 當環境軸和客體軸相同時,如果一個圖形包含有關鍵差別的那部分剛好處于被忽視的空間。讓病人判斷兩個圖形是否一致。
3. 如果畫有無意義圖形的紙旋轉,客體的關鍵部分(兩個圖形有差別的部分)跨環境軸,從被忽視的空間移到非忽視空間,讓病人判斷兩個圖形是否一致。
三、實驗結果:
1. 環境軸和客體軸相同時,病人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兩個圖形相同。
2. 當畫有無意義圖形的紙旋轉之后,病人仍然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兩個圖形相同。
3. 說明病人忽視的是客體的一側。
四、討論與結論:實驗證明,視覺忽視可以是客體主軸的一側,而不簡單是那個客體所占據的空間的一側。
Hillis等人在病人NG身上所做的研究實驗。P91-P95(圖略)
一、實驗目的:腦損傷病人的注意空間范圍是否可以調整。
二、實驗程序:
腦損傷病人NG,雙側同時呈現刺激時,表現為右側觸覺消失。在視覺任務上,表現出嚴重的右半空間忽視。刺激為視覺呈獻200毫秒的圓環,這些圓環或者左邊有缺口,或者右邊有缺口。NG的任務是判斷圓環上師是否有缺口。實驗1意圖通過在不同位置上呈現圓環,來改變注意窗口的大小(如圖P94)。實驗2意圖通過變化刺激(圓環)大小改變注意窗口的大小(如圖P94)。
三、實驗結果:
1. 實驗1:當圓環總出現在屏幕中心,并且缺口在右邊時,NG的漏報率為94%;當圓環隨機地出現在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時,對出現在屏幕中心且缺口在右邊的圓環,NG的漏報率為46%;當圓環出現在屏幕右側且缺口在右邊時,NG的漏報率為88%。說明NG能調整注意窗口的大小。
2. 實驗2:所有的圓環都呈現在屏幕中心。只有出現小圓環(45毫米)且小圓環的缺口朝右時,NG的漏報率為92%;當大(85毫米)、小圓環隨機出現時,同樣是確口朝右的小圓環,NG的漏報率為60%。說明出現的大圓環放大了NG的注意窗口。
四、討論與結論:
兩項實驗說明,(1)半空間忽視并不損傷病人調整注意窗口大小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對注意損傷的性質作一些限制;(2)非優勢頂葉損傷,能導致半空間忽視這種注意缺陷的梯度變化。注意窗口的中心,忽視現象最輕,腦損傷對側注意窗口的邊緣,忽視現象最嚴重。Hillis等人的結果也支持視覺空間注意的“變焦透鏡”隱喻。
第五章記憶
一、Atkinson和Shiffrin(1968年)提出多重存儲模型。該模型假設,記憶由三種記憶存儲構成,即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常時記憶。由于特別強調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分開存儲,所以,該模型有時也稱作雙重記憶模型。P101
二、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設,短時記憶中的材料按聽覺或聲音特性編碼,而長時記憶中的材料按語意或意義特性編碼。P103
三、工作記憶:按照Baddeley的途徑,工作記憶是我們完成認知任務時,對信息進行暫時存儲和操作的一個記憶系統。這種觀點強調,工作記憶不單單是一個被動的存儲器。相反,對信息操作的強調意味著,工作記憶更像是一個工作臺。在這個工作臺上,材料持續地得到處理、結合和轉化。P105
四、加工水平論(Craik)這種途徑假設:同淺的感覺加工相比,深的意義加工,產生工永久的記憶保持。記憶痕跡的保持是上述分析的副產品。P105、P106
五、產生效應:是指被試在產生條件下的回憶成績更好。P106
六、自我參照效應:當人們盡力將信息和自己相聯系時,回憶出的信息更多。同不能
P107 用到自己身上的詞相比,人們更可能回憶出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詞。
七、Tulving(1972)的模型:把注意力集中在注意中所存儲的材料的性質上。
1. Tulving最初的模型,只是區分的兩種記憶,即 情節 和 語義 記憶。后來,他有加進了程序記憶。
2. 情節記憶:存儲著有關事情發生時間以及事情之間關系的信息。這種信息與個人經歷密切相關。
3. 語義記憶:是指被組織起來的一般知識,它包括相當穩定的知識結構,包括關于詞的知識,也包括許多不容易用詞來表達的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4. 程序性記憶:是關于如何做某事或關于刺激和反映之間聯系的知識。
① 從發展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識在嬰兒期最先發展,接著是語意知識,最后才是情節記憶
② 當要求被試完成語義提取任務,最強的活動出現在大腦皮層的后部。情節提取任務,最請的活動出現在大腦皮層額葉。P110
八、概念“
1. 外顯記憶:外顯記憶任務要求對先前經歷進行有意識回憶和再認。像自由回憶、線索回憶和再認。
2. 內隱記憶:內隱記憶任務不要求人們對先前經歷進行有意識回憶,而只要人們完成一種知覺任務或一種認知任務。常用的內隱記憶任務包括:
①詞干補全、 ②殘詞補全、
③指明幾個刺激中自己所偏愛的那一個、
④詞匯判斷、 ⑤認知辨認。
在這些任務中,特定學習情節中所編碼的信息,無需后來有意識的或深思熟慮的回憶,而是通過先前學習情節中所獲得的信息對后來作業的促進。P110
3. 詞干補全啟動:是一種常用的內隱記憶測驗,它是指被試以超過機遇水平的比率,根據詞干產生先前所學過的詞的傾向。P116
4. 純粹暴露效應:它是指被試歲原來不熟悉,但現在通過暴露而熟悉了的刺激的偏愛,因此也稱偏愛效應。P119
5. 過程分離程序:在研究意識和無意識過程時,這種程序以自動加工的分區作為其理論基礎。 P123
6. 包含測試::它要求被試用回憶出來的詞補全詞干,如果無法回憶,就用頭腦中所想到的第一個補。顯然,在這種測驗中,有意識記憶和無意識記憶都促使被試用先前呈現過的詞補全詞干。 P123
7. 排除測驗:它要求被試用先前沒有呈現過的詞來補全詞干。有意識記憶和無意識記憶起相反的作用。 P123
8. 日常記憶研究所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人們的記憶有多精確。 P128
9. 影響目擊證詞可信度的因素: P131
一、面孔識別的準確性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1) 面孔的獨特性;
(2) 對于本族的面孔人們識別效果姣好,反之則較差;
(3) 易受其它因素的影響。
二、倒攝一直會導致目擊者不準確的回憶,事后的誤導性信息同樣會影響目擊者記憶。
第六章 一般知識組織
1. 特征比較模型的證據,主要來自采用句子核證技術所完成的一些實驗。在這類試驗中,被試有一些簡單句,然后根據頭腦中所存儲的語義知識,判斷句子是真是假。被試反映的潛伏期被紀錄下來。P136
2. 典型性效應:即當一個項目是某個范圍的典型成員時,被試的判斷更快。P136
3. 范疇大小效應:特征比較模型難于解釋同樣是使用句子和政技術,所獲得的另一個普遍的發現,即范疇大小效應。P136
4. 原型途徑認為,不是范疇的所有成員都平等。P140
5. 原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原型經常被當作范疇的樣例。
(2) 原型能擔任參照點的角色。
(3) 啟動之后人們對原型的判斷更快。
(4) 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換范疇名稱。
(5) 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疇。P141
6、相關范疇: ① 一種范疇水平叫做上位范疇。
② 第二種范疇水平叫做基本范疇。
③ 第三種 范疇水平叫做下位范疇。
原型和基本范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術語。前者是指一個范疇的最好的樣例,而后者是指即不是太 一般也不是太專門的一種范疇。P142
7、基本范疇的特殊地位:
(1) 人們用基本范疇名稱來標明物體的身份。
(2) 基本范疇成員具有普遍屬性。
(3) 基本范疇名稱產生啟動效應。P143
8、范疇特異性損傷現象:相對于有生命物體來說,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體方面的知識損傷更嚴重。P145
第七章 表象
一、兩種觀點
1. 許多理論學家認為,表象以模擬碼的形式存儲。模擬碼也叫描述表征,是指與實際物體非常相似的一種表征。按照這種模擬碼存儲的觀點,表象是知覺的“近親”。
2. 另一些理論家認為,我們以為命題碼而不是模擬碼的形式,存儲心里表象。所謂命題碼,也叫描述表征,他是一種抽象的,象語言一樣的表征。它與原始的刺激并不相似。按照命題碼存儲的趕點表象是語言的“近親”。P166
二、Shepard和Metzler(1971)的經典的心理旋轉實驗,為研究表象提供了客觀的、定量的方法。P167
1. 實驗目的:表象是以模擬碼存儲的還是以命名碼存儲的?
2. 實驗程序:材料----非對稱性字母;刺激變量----字母的旋轉角度(以60為一個旋轉單位);被試反映----對字母做“正”或“反”判斷;紀錄目標----正確率和反映時。
3. 實驗結果:成U行曲線
4. 分析評論:表象是以模擬碼來存儲的及人質經濟的加工理論。
三、 Georgopoulos(1989)從生理的角度正式表象是以模擬碼來存儲的。P169
四、認知地圖:是人們編碼和簡化空間環境安排方式的一種心理裝置,是人對空間環境的一種內部表征。
1. 擴充----人心地圖能夠表征空間環境中的距離、形狀和方向。P172
2. 如果兩個地理位置在語義上看起來接近時,那么,我們就會傾向于相信這兩個位置在地理上接近。(P174)
五、 Franklin 和Tversky提出了空間框架模型,該模型強調,在我們的思維過程中,某些空間方向特別突出,上下維度特別突出有兩個原因。
1. 一個原因是,上下維度與地心引力相關,而地心引力對我們所知覺的世界,有著不對稱的影響。而前后左右兩個維度都不具備這種性質。
2. 另一個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分開。而左右相同,不容易區分。P177
第八章 語言
一、概念:
1. 心理詞典:可以看成是一種知識庫,這種知識庫被用來儲存詞匯的正字法、語音、語義和句法等信息。所謂的正字法是使拼寫合乎標準的方法。P182
2. 早期的語言定位:由Broaca和Wernicke所確定的大腦的兩個區域,分別稱作Broaca區和Wernicke區,前者靠近大腦額葉,后者位于皮層后部。功能:B-語言的產生;W-語言的解釋。受損表現:B-言語邊慢;W-聽不懂別人在說什么。P183
3. 事實上Wernicke區也某種程度地參與語言產生過程,而Broaca區某種程度地也參與語言理解過程。P184
二、Posner和Raichle發現:
1. 當人們被動的看詞時,大腦最活躍的區域是枕皮層;
2. 當人們被動的聽詞時,最活躍的區域是顳皮層;
3. 說出詞這種任務激活了頂皮層的運動區;
4. 意義產生(想出一個有關的動詞)任務激活了額皮層和顳皮層的后部。P187
三、有關視覺詞匯識別的三個假設:
1. 一是直接通達假設;
2. 另一種假設稱作語音中介假設或間接通達假設;
3. 第三種假設叫做雙路通假設。
四、視覺詞匯識別的有關證據:
1. 直接通達:
(1) 對同音異義詞的分析能為直接通達假設提供證據;
(2) Bradshaw和Nettleton的研究為直接通達假設提供了更大的支持;
(3) 直接通達假設最強的證據可能來自臨床上對深層誦讀困難的觀察。
2. 語音中介
(1) Doctor和Coltheart的研究也支持語音中介假設;
(2) 語音中介假設的其他證據來自Van Order,他發現當要求對同音異義詞進行歸類時被試經常犯錯誤。
3. 雙通路—Baron Strawson(1976)在他們的研究中,識別了兩類讀者,即直接通達讀者和語音中介讀者。P189
五、詞匯歧義消解的主要理論:P194
1. 多重通達模型;
2. 選擇通達模型(認為語境能夠引導讀者通達歧義詞的合適意義);
3. 重排序通達模型;
4. 整合模型。
六、花園路徑理論框架中,兩個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則:
1. 最小附加原則:其含義是,句子加工過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潛在的不必要的節點。按照這一原則,當遇到歧義結構時,第一遍的句法分析過程中,句法分析器將建構最簡單的可能的結構。
2. 遲關閉原則:其含義是,只要語法上允許,讀者總是傾向于把每個新的語言材料附加到當前剛剛假定的從句或短語上,該原則能夠保證新的成分即時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讀者工作記憶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P208
第九章 問題解決
一、每個問題都包含這樣三個特征P218
1. 初始狀態:它描述了問題開始時的情境;
2. 目標狀態:當問題得到解決時,人們達到目標狀態;
3. 障礙:它描述了一些限制,這些限制使得初始狀態向目標狀態邁進有困難。
二、同差生相比,好學生更有可能在最初的階段上花更多的時間,他們會話更多的時間考慮如何解決一個問題,然后,他們花更上的時間實際解決一個問題。P220
三、理解問題的兩個步驟:P222-223
1. 注意重要的或相關的信息,而忽視無關的材料。
2. 確定如何表征問題。
四、問題空間:對于一個問題解決者來說,所出現的所有可能的問題的解決辦法。如果問題解決者沒有意識到這些解決辦法,那么,這些解決辦法將不被包括在問題空間里。應注意,問題空間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P226
五、在問題解決活動中,人們使用得最為廣泛的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和類推。P227
六、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包含4個方面):
1. 專業知識:①知識基礎; ②記憶; ③表征; ④問題解決途徑;
⑤對初始狀態進行精細加工; ⑥速度和準確性; ⑦元認知技能。
2. 心理定勢(心理定勢,是指一種心理上的慣例或不動腦筋的強化。Luchins(1942)的水罐問題是有關心理定勢的經典試驗。)
3. 功能固著(Duncker(1945)的蠟燭問題。)
4. 問題的性質:①頓悟 ②非頓悟問題。P236
① 頓悟-自上而下加工對問題解決不利,語言干擾頓悟問題的解決;
② 非頓悟-受益于于自上而下加,語言有助于非頓悟問題的解決。
第十章 推理
一、四種條件推理情景:P250
1. 肯定前件。推論導致正確的結論;
2. 肯定后件。推理導致錯誤的結論;
3. 否定前件。推理導致錯誤的結論;
4. 否定后件。推理導致正確的結論。
二、Wason(1968)有關證實偏向的經典實驗。
1. 實驗目的:在問題推理過程中,人們是關于證實的偏向還是證偽的偏向。
2. 實驗過程:-見書P259。
3. 實驗結果:有89%翻E,肯定前件。
4. 分析評論:證實偏向。
三、Johnson-Laird,Legrenzi 和 Legrenzi(1972)的信封郵票任務,也說明了具體的推理問題與抽象的推理問題之間的區別。證偽的偏向。P262
2004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北京市命題考試
一. 單項選擇題
1. 最早把人的記憶比喻成鳥舍的是 ( )
A. 亞里斯多德 B. 馮特 C. 柏拉圖 D. 詹姆斯
2. 下列四種認知神經科學技術中空間分辨率最高的是 ( )
A. PET掃描技術 B. fMRI技術 C. ERP技術 D. 單細胞記錄技術
3. 早期的注意研究所采用的流行實驗范式是 ( )
A. 雙耳分聽 B. 追隨程序 C. Stroop范式 D. 線索提示范式
4. 負啟動是在1985年由下列哪位心理雪家命名的? ( )
A. Neill B. Navon C. Treisman D. Tipper
5. “ 不是范疇的所有成員都平等 ” 是哪個理論的觀點? ( )
A. 特征比較模型 B. 網絡模型 C. 原型途徑 D. 激活擴散模型
6.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 嬰兒氣最先發展的是 ( ) D. 有組織的知識
7. 根據Craik的加工水平說,下列哪種加工記憶效果最好? ( )
A. 對單詞的物理特征加工 B. 對單詞的意義進行加工
C. 將單詞和自己聯系起來 D. 對單詞的語音進行加工
8. 注意的早期選擇和晚期選擇模型爭論的焦點是 ( )
A. 過濾器的位置 B. 注意的資源分配 C. 信息的加工方式 D. 刺激本身的特點
9. 特性抑制主要在什么任務中發現的? ( )
A. 定位任務 B. 覺察任務 C. 識別任務 D. 追隨任務
10. 日常記憶研究所關心的問題是 ( )
A. 記憶編碼的特征 B. 記憶的類型 C. 記憶提取的機制 D. 記憶有多精確
二、多項選擇題
11. 下列哪些實驗研究證據支持區別性特征模型? ( )
A. Gibson(1969) 的研究發現, 當一些字母共用很多關鍵特征時, 人們判斷這些字母是否相同需要更多的時間。
B. David Hubel 和Torsten Wiesel的生物學研究發現每個動物的每個神經元都只對特定方向的光柵反映特別強烈。
C. 成分識別理論中將一些簡單的三維形狀稱做幾何離子。
D. Garner(1979) 的研究將進一步發現,判斷字母是否相同的速度快慢依賴于共用的區別性特征的數目。
12. 自下而上加工又被稱為 ( )
A. 概念驅動加工 B. 數據驅動加工C. 材料驅動加工 D. 刺激驅動加工
13. 以下屬于早期選擇范圍的是 ( )
A. Boradbent的過濾器模型B. Deutsch的反應選擇模型
C. Treisman 的衰減模型 D. Lewis 發現非追隨耳中的詞得到了無意識的語義加工
14.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Broca區*近大腦額葉 B. Wernicke區位于皮層后部
C. Broca區主要負責語言理解 D. Wernicke區主要負責語言產生
15. 以下哪些因素會導致出現不精確的記憶? ( )
A. 倒攝抑制 B. 前攝抑制
C. 事后的誤導性信息 D. 面孔識別本身的精確性受很多因素影響
16. 下列屬于外顯記憶的有 ( )
A. 詞匯判斷 B. 自由回憶 C. 再認 D. 線索回憶
17. 下列關于推理情境闡述正確的是 ( )
A. 肯定前件會導致正確的結論 B. 肯定后件會導致不的結論
C. 否定前件會導致不正確的結論 D. 否定后件會導致不正確的結論
18. 面孔失認可以分為哪幾個亞類? ( )
A. 知覺的面孔失認 B. 記憶的面孔失認 C. 聯想的面孔失認 D. 表正的面孔失認
19. 屬于花園路徑模型的句法分析原則是 ( )
A. 排除原則 B. 包含原則 C. 最小附加原則 D. 遲關閉原則
20. 支持加工水平說的效應有 ( )
A. 純粹暴露效應 B. 產生效應 C. 自我參照效應 D. 詞優效應
三、填空題
21. 格式塔心理學著名的論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特征整合論認為, 盡管特征__________________不需要注意, 但特征_______________需要注意。
23. 在研究意識和無意識的過程中, 過程分離程序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區分作為理論基礎。
24. 根據模擬碼存儲的觀點, 表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近親。
25.每個問題都包含三個特征, 即初始狀態、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詞解釋
26. 心理不應期;27. 返回抑制;28. 詞干補全啟動;29. 認知地圖;30. 選擇通達模型
五、簡答題
31. 什么是錯覺性結合現象? 它的理論意義是什么? 32. 加工水平模型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請舉出一個支持它的實驗證據。
33. 什么是原型?它有哪些特點? 34. 空間框架模型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它有什么樣的實驗證據?
六、論述題
35. 請闡述Navon(1977年) 的整體優先效應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方法、實驗結果以及實驗結論。
36.Neill(1977年) 的實驗是如何做的?有何發現?其理論意義是什么?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翻譯復習資料十二
11-26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8)
10-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筆記:lesson10-13
02-102024年4月浙江自考溫病學復習資料:第八章
12-2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06-17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十二章:城市經濟管理
09-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復習資料十四
11-29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13)
09-282022年浙江自考《科技檔案管理》串講筆記(11)
10-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新聞作品研究復習資料:華陽礁上補給忙
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