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 1.工業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1)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謀求經濟上的自立與發展; (2)它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擺脫“貿易條件” 惡化的環境;(3) 它有助于發展中國家擺脫資本不足對經濟發展形成的制約;(4)它有助于改變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 (5)它可以大幅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提供各種新興的消費品,有助于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 2.工業化發動的條件:(1)經濟條件:包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科技進步、資源狀況、市場規模 (2)非經濟條件:包括企業家精神、社會條件、文化條件、政治體制 3.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變動的關系,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存在著較大差別。 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發展所形成的聚集效應使工業比重上升對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較大的帶動作用,而當工業化接近和進入中期階段之后,產業結構轉變和消費結構升級的作用超過了聚集效應的作用,城市化的演進更多地表現為非農業產業就業比重上升的拉動。在這個階段,非農業就業比重的上升明顯快于生產比重的上升。當工業化演進到較高階段之后,對城市化進程的主導作用逐步由工業轉變為整個非農產業,就業結構的變化也越來越不同于產出結構的變化并起著更大的作用,這使服務行業的比重上升對城市化進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4.工業化的實質:是經濟結構的轉化,是農業份額的下降和非農業份額的上升。這里的份額既有產值份額也有就業份額。這種轉化的結果是一個國家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即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時期時,產業的結構我的主體是工業部門。于此相對應,在經濟發展的工業化前期,農業部門是產業結構的主體,而經濟發展的工業化后期,服務部門是產業結構的主體。 5.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市場的特點:a.工資低b.勞動力增長迅速c.農業和其它初級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大d.勞動力市場的二元結構和多層次e.大量的勞動力利用不足(失業) 6.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和聯系:經濟增長是一個數量概念,經濟發展既是一個數量 概念,更是一個質量概念;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動因和手段,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和目的。沒有經濟增長,不可能有經濟發展。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必要的、先決條件。特殊情況下會出現有經濟發展而無經濟增長的情況,但一定是個別的、短暫的,更多的是有經濟增長而未必帶來經濟發展。 7.發展中國家的定義及其特征:發展中國家一般是指經濟落后,社會文明程度低,正處于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國家。 特征:1、低生活水平2、低生產效率3、高人口增長率,高贍養負擔4、嚴重的勞動力不得其用5、對農產品、初級產品高度依賴 8.經濟發展的內涵:經濟發展是指隨著經濟的增長而發生的社會經濟多方面的變化。包括(1)投入結構的變化,即生產中投入要素比例的變化。(2)產出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的變化 (3)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狀況的變化 (4)衛生健康狀況的變化 (5)文化教育狀況的變化(6)自然環境和生態的變化 四.論述題: 《一》復述三大經濟增長模型的內容及評價: (1) 哈羅德---多馬模式 哈羅德―多馬模式是一個說明經濟增長所需條件的模型。用公式表示為:G=s/k 即增長率=儲蓄率/資本-產出比例 由此可看出一個簡單的道理:GNP的增長率是由國民儲蓄率和國民資本-產出比例共同決定的。一定水平的GNP中儲蓄率越高,GNP的增長率就越大。資本-產出比例越高則GNP的增長率就越低。儲蓄越多,投資就越多,增長也就越快。 基本思想:資本的不斷形成是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的唯一原因。 理論根據:不斷的投資和資本形成增加,是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唯一源泉。 前提條件:1、儲蓄全部自動轉化為投資,投資根據固定比例的資本-產出率轉化為增加的產出(GDP)2、這一增大了的GDP又能按照一定的比例儲蓄起來用于投資,實現持續不斷的增長過程。 假設條件包括四點:1、只生產一種產品2、生產要素只有資本、勞動 資本-產出比例不變 3、GNP只在資本家、勞動者之間分配4、分配到資本家手中的GDP一部分用于消費支出,剩余的用于儲蓄。 意義:1、它強調了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決定作用,適用于分析發展中經濟資本稀缺對經濟發展的制約;2、該模型的出現標志著當代經濟發展理論的產生。但是同時也存在缺陷包括:1、資本-產出比不變的假設不合理,因為它否定了生產要素的可替代性。2、過分依賴國家干預,忽視了市場調節作用。3、沒有充分考慮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4、增長道路是一個”狹窄的刀鋒”:經濟增長取決于儲蓄。 (2) 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式 模型:Y=f(k,L) 表示產出是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函數 由此說明了1、產出水平決定于資本和勞動投入量的大小。2、K、L的比例可以通過市場價格的調節而改變:當K >L時,L價格上漲,增加K的使用,資本-產出比增大, 選擇資本密集型技術發展經濟;當K < L時,K價格上漲,增加L的使用,資本-產出比下降,選擇勞動密集型技術發展經濟。 意義:1、k、L具有替代性,通過資本與勞動比變化影響資本―產出比,增加了經濟增長的可調節性,克服了增長“分鋒”問題 2、強調市場機制對經濟增長的調節作用,當儲蓄率既定,改變利潤率(資本價格)和工資率(勞動的收入)、改變k、L投入量、調整二者比例、調整資本―產出比 3、首次強調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作用突破了“資本積累唯一論” 它的缺陷包括:1、存在投資的“油泥---陶土模式”問題 2、現實中的技術進步不是獨立因素:沒有投資增加就不會有技術進步。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浙江自考《法基與思修》多選題及答案(221-240題)
07-062018年04月浙江工業大學3030301行政管理實踐課報考簡章
07-232022浙江自考《法基與思修》單選題及答案(301-320題)
07-072023年浙江自考《公文選讀》名詞解釋:官署上行文種
02-242023年浙江自考《運輸保險》模擬題及答案(3)
02-27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應用文寫作》模擬試題及答案42
09-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匯總(上)
02-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原理》模擬試題十六
11-22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模擬試題三十
11-022023年浙江自考《公文選讀》名詞解釋:上奏文種
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