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哥哥》作者:殷夫
1、簡析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殷夫是“左聯五烈士”之一。1931年被捕,后被害,時年22歲?!秳e了,哥哥》寫于1929年“四一二”事變兩周年之際,是一首記實性詩作。
對于手足情深的大哥,殷夫表示感激,然他更為“勞動群眾的呼號”而感慨,而震動。他明知轉向哥哥的一方,“有的是,安逸,功業和名號”,可是他寧可不要“榮賞的爵祿”,而堅決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充分表現了一個革命青年堅決要與勞動人民共命運同戰斗的精神?!秳e了,哥哥》是一篇與自己階級徹底決裂的宣言書,是決絕的反叛之歌,更是對于真理的激情的禮贊。
2、簡要說明這首詩的直抒胸臆的抒情特點。
殷夫在詩里寫實的用“我”的口吻,以表達“我”的感情、意志為中心,直抒胸臆的傾訴自我的情感心靈,宣布自己的立場、態度與志向。其間沒有景物、環境的描寫渲染,也無繁復難解的意象描繪,而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將自己的內心直白的訴說出來。
3、簡要說明本詩以情動人的特點。
作者出自肺腑的真誠感激和欽佩大哥給予自己的培植和愛撫;又那么熱情、明朗、堅決地宣布自己所選定的革命道路,全詩字里行間灌注詩人的真情實感,充滿了戰斗豪情,以無法抗拒的情感力量,打動讀者心。
《給戰斗者》作者:田間
1、簡析這首詩所表達的民族感情和決戰意志。
田間,曾以“鼓點詩人”的姿態出現于抗戰詩壇?!督o戰斗者》這首政治抒情長詩,作于1937年底,后收于詩集《給戰斗者》。
整首詩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口,堅定、準確地表達了中國人民不甘蒙受屈辱的民族情感,以及堅決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和決心,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詩自始至終回蕩著戰斗的激情與時代的精神,在抗戰期間發揮了強有力的鼓動和號召作用。因此,聞一多稱田間為“時代的鼓手”。
2、簡要說明這首詩獨特的“短行”體的特點。
“短行”體,利用短句分行,以急驟的旋律,表達激越的情緒,語言樸素有力,節奏明快。
詩人常將一句話拆成數行,突出詩的節奏,增強情緒上的力度,形成一種緊湊、急迫的節奏,就像一聲聲鼓點,與思想情感協調、合拍,體現出一種非常質樸、明快的風格與鮮明、強烈的時代特點。
《我愛這土地》作者:艾青
1、簡析這首詩所體現的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的獨特的愛。
《我愛這土地》這首抒情詩作于1938年11月,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危難的內心情感與態度。
《我愛這土地》表現出艾青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真摯深沉的愛。詩人表示要像鳥一樣不倦地歌唱祖國大地;死了,也要使整個的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篇表現出一種“憂郁”的感情特色,這種“憂郁”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顯得格外動人。但詩人對祖國的“黎明”也抱有樂觀的觀念。
2、簡析這首詩所運用的富有暗示性的意象進行抒情的特點。
艾青善于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在這首詩里,他運用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風、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現象中,融進了感情,注入了社會性意蘊,從而把多災多難的祖國,表現得形象鮮明,內涵深廣,啟發人們作無限的聯想。
《十四行集(四。鼠曲草)》作者:馮至
1、簡析這首詩的思想內涵。
馮至的《十四行集》收有十四行詩二十七首,1941~1942年作于昆明,這是其中的第四首。
詩人借鼠曲草來表現他對人生的理解和認識。在這首詩中,有一種嚴肅的人生思考:對于高潔人格的追求;對于平實、認真、執著的生活態度的贊許。在詩人看來,偉大就在平凡之中,只要心靈高尚,執著于自己的追求,即使像小草那樣渺小,那樣默默無聞,亦自是一種高貴的生命范式,自有高風亮節長留人間,并能在生死交替中走向不朽。
2、簡要說明這首詩的表現手法。
①通過心與物的感應過程,將本屬抽象的思緒與具體的鼠曲草契合,令思緒轉化為可感可觸的物象,是此詩的基本手法。
?、谑炀毜剡\用十四行詩體是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的又一特點。
《我用殘損的手掌》作者:戴望舒
1、簡析本詩的抒情線索。
這首詩沒有分節,一氣呵成。詩人以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祖國廣大土地的形象化思緒,發展到借助“無形的手掌”,即聯想、想象來再現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以至他沒有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從而展開了詩人心理與情感的流動。
2、簡析詩中運用多種藝術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詩人想象的“無形的手掌”并不存在,只有詩人將自己的思緒、意念、甚至是切膚的感受,虛擬為“手掌”,展開想象。
?、诎凳荆罕驹娝\用的暗示手法往往與詩人的想象、感覺聯系在一起,“…徹骨”、“…苦水”暗示淪陷區人民陷入災難與痛苦:“是太陽”、“是春”以此暗喻來象征遼遠一角的溫暖、明朗與生氣勃勃。
?、蹖Ρ龋涸娭忻黠@運用了對比手法,一種是同一地區淪陷前后兩種情景的對照;又一種對照是在淪陷區與解放區之間展開。
《偶成》作者:戴望舒
1、簡析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偶成》寫于1945年5月31日,抗戰最后歲月。詩作表達了詩人對于光明未來的深情呼喚,表明詩人對勝利前景的堅定信念。
2、簡析這首詩的藝術特點。
第一,在《偶成》中,詩人不像前期那樣沉醉于觀念、手法、語言的雕琢,追求詩的飄忽、凄美,而是以樸素得近于口語的語言,明朗、活躍的形象,淺顯而富有表現力的比喻,把自己的同時也是人民大眾的感受和愿望,極為自然真切的吟唱出來。
第二,在形式上屬于新格律體。詩分兩節,每節四行,句式大體勻稱,詩行極為整飭,隔句壓韻,節奏感強,但抒寫卻相對自由。
《泥土》作者:魯藜
1、簡析這首詩的內涵。
魯藜,“七月”派詩人,《泥土》是寫于抗戰后期的一首格律式抒情短詩。全詩只有四句,從立足于表現個人在社會集體中應有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的角度,來闡述一種人生的態度與處世的哲理。
這首詩既是詩人的自勉,為了人民大眾的事業甘做鋪路的泥土;同時也可說是對于他人的一種善意的告誡,提醒人們克服可能出現的高傲情緒,不要自認特殊,而要甘于平凡,不要考慮索取,而要多些給予。
2、簡析本詩采用比喻、對比手法表情達意的特點。
第一,闡明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卻又表現的平易親切,無枯燥感,是由于詩人運用了形象貼切的比喻。
第二,作者利用這兩種物象之間存在著的鮮明對比,在詩中采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罢渲椤迸c“泥土”的比喻妥確貼切,使詩意在兩者的對比中獲得充分的表達。
《山》作者:杜運燮
1、簡析這首詩的意蘊。
杜運燮,九葉派詩人?!渡健愤@首詩一起手便突出了山心態的矛盾:來自于平原,卻只好放棄平原;植根于平原,卻更想植根于云漢;別人因它的高聳而驕傲,他卻因高原的追求而厭倦了如今的身姿。正是由于這種矛盾、對立、不滿中推出了山期盼升入云漢的不凡姿態。山追求——不滿——追求的心路歷程,暗喻了追求者永不滿足于已有成就而永遠向前進取的精神氣概。山的“永遠寂寞”,正是他永不滿足,不斷攀升的寫照,因而表達的并非是一種惋惜之情而是一種由衷的贊嘆。
2、試析本詩表現手法上的主要特點。
九葉派在藝術的表現上“追求一個現實、象征、玄學的綜合傳統”,以達到“知性與感性的溶合”。
?、龠@首詩利用矛盾修辭將矛盾對立的概念和事物組合在一起,以造成一種復合的情景,從而給人以多層心理感受。
?、谄浯?,又通過連綿不盡的想象情景的依次展示將詩意引向深入,最后導出“永遠寂寞”的玄深境界,體現了知性與感性的現代追求。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串講筆記四
01-0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清末學前教育的實施
06-04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13)
09-28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現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
01-10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效果的類型
08-30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2年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第五章
10-08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4)
10-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藥鑒定學復習筆記:皮類中藥鑒定(2)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