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自考模擬題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第六章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
一、產業的概念?
答:所謂產業是一個“集合”概念,是指國民經濟中按照一定的社會分工標準,為滿足社會某類需要而劃分的從事物質生產和服務活動的各種集合體。
二、三次產業分類法?
答:三次產業分類法是根據產業演進序列對產業進行的發類,它產生于20世紀30-40年代,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得到了普及和推廣,目前是研究產業經濟和產業結構的一種重要分類方法。一般來說,三次產業的劃分依據是:第一產業是指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第二產業是指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
三、生產要素的集約程度分類法?
答:生產要素的集約程度分類法是指根據生活要素的組合比例和密集程度進行分類。可將產業分為:
1.勞動密集型產業:指在生產過程中,對勞動力的依賴度較大,技術裝備程度比較低,單位勞動力占用資金少,從而資金有機構成較低的產業。如:餐飲業、手工業、服裝業、零售業等。
2.資金密集型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對資金的依賴度較大,技術裝備程度較高,單位產品所需投資較多,勞動力使用較少從而資金有機構成較高的產業。如:冶金工業、石油化工學工業、重型機械制造工業等。
3.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指在生效過程中,對技術的依賴度較大,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高,手工操作較少,技術性勞動投入較大的產業。如:電子工業、航天工業、計算機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四、產業結構的概念?
答:所謂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部門及其內部的構成犯罪,以及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經濟聯系和數量對比關系的總和。
五、產業結構的特性?
答:產業結構的特性是:1.客觀性;2.整體性;3.多層次性;4.動態性。
六、產業結構演進的含義?
答:所謂產業結構演進,是指產業結構同較低層次向高層次不斷成長的過程。產業層次的高低主要根據生產對資源和科學技術的依賴程度來說明。
七、衡量產業結構狀況的指標?
答:衡量產業結構狀況可以從“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入手,常用兩類指標表示。一類是各個產業投入的生產要素(勞動力、資金等)的數額及其在社會總額中所占比例的對比指標,從各個產業間資源配置的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另一類是用各個產業產出(國內生產總值、實物量等)的數額及其在社會總額中所占比例的對比指標。
八、產業政策的含義?
答:產業政策是國家指導、協調、規劃產業發展的一種經濟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導社會資源在產業部門之間以及產業內部優化配置,提高效益,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九、產業政策的特點?
答:產業業政策的特點是:1.長期性;2.側重于供給調節;3.更具本國特色。
十、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
答:產業政策是一個政策體系,主要包括:1.產業結構政策;2.產業組織政策;3.產業技術政策;4.產業區位政策。
十一、產業政策的主要手段?
答:產來政策的主要手段有:1.經濟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
十二、主導產業的含義和特征?
答:所謂主導產業,是指在經濟發展的某一階段,對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起著導向和帶動作用,能較多吸收先進技術,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產業部門。
主導產業具有如下特征:1.能引入創新并創造新的市場需求;2.具有持續的高增長率;3.對其他產業及至整個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廣泛的影響。
十三、幼稚產業的概念?
答:幼稚產業是指那些現階段規模較小、技術落后而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弱勢的產業,它們又往往有可能成為主導產業,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十五、產業組織的概念?
答:產業組織是指同一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聯系的結構或形式。
十六、產業組織政策的含義
答:產業組織政策是指政府根據產業的特點和發展方向,為了優化產業組織而制定的干預和調整產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的政策措施總和。
應用:
1.影響產業結構演進的主要因素;
答:影響產業結構演進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需求結構的變化;
2.資源供給狀況;
3.科學技術的進步;
4.參與國際分工的狀況。
2.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趨勢;
答:在經濟發展史上,三次產業是依次形成、相繼發展起來的,三次產業的發展具有內在的聯系。一方面,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可以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取決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在滿足自身擴大再生產需求后所剩余的物質產品數量,否則,第三產業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一般說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越高,第二產業就越發達。另一方面,第三產業的發展又會通過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提供各種服務,促進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條例下,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分工使得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只有得到第三產業提供的金融、商業、運輸、倉儲、信息等方面的服務,才能得以順利的發展。
3.設計幼稚產業扶持政策的原則;
答:設計幼稚產業扶持政策要遵循以下原則:
1.明確重點扶持的產品和產業;
2.政策扶持與產業組織合理化并行;
3.以技術進步為突破口;
4.對幼稚產業的扶持要注意培育其自我發展的能力。
4.調整衰退產業的必要性;
答: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化、技術的進步和產業國際比較優勢的轉移,總有一些產業會逐步衰退、萎縮甚至消失。因此,在制定普結構政策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對衰退產業的調整。
5.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狀況;
答: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從長期趨勢來看,呈現出第一產業比重趨于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趨于上升的態勢,這是符合產業結構演進一般規律的。但是,我國產業結構仍然面臨調整和升級的問題。
1.我國的農產品供給雖然能夠基本滿足國民經濟的需要,但是,農業和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2.我國工業雖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判定了較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但是,我國工業化任務還未最終完成,產業整體素質低、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同時,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盲目發展造成的一些行業的投資過熱、市場飽和問題與一些能源、原材料、運力的短缺問題同時并存。
3.改革開放以前,由于指導思想的偏差,我國的第三產業長期被忽視,使第三產業一直處于落后的狀態,很難與經濟的增長和人民改善生活的需求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的發展開始受到重視,其比重逐步有所提高,然而,我國的第三產業仍沒有徹底改變落后狀態,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
6.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取向;
答:21世紀初,我國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任,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方向是:
1.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的總體素質和效益;
2.加快工業改組改造和結構的優化升級;
3.發展高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4.發展服務業。
7.產業組織政策的內容。
答:產業組織政策的內容包含著促進有效競爭、抑制壟斷的政策以及促進規模經濟的政策兩大類。
第七章區域經濟管理
一、區域的概念和類型?
答:區域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定的地域空間,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區域。一般講,有三種常見的區域類型:
1.根據自然特征劃分的自然區域,如地貌區、氣候區、水文區、土壤區等;
2.根據行政管理的地區范圍劃分的行政區域;
3.根據經濟聯系劃分的經濟區域。
二、經濟區和經濟區劃的概念?
答:所謂經濟區,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間范圍內,以勞動地區分工為基礎形成的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國民經濟地域單元。
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某些特定問題,政府往往按照一定的指標或原則,對全國或特定區域進行分區劃片,將具有不同特征的區域從空間上劃出其邊界,闡明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條件、特點和對策,這就是經濟區劃。
三、區域經濟管理的概念?
答:區域經濟管理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從全國和區域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采取相應的政策,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指導、調節和控制,從而實現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四、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概念?
答: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對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進行全局性、綜合性的謀劃和部署。
五、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
答: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是:1.區域性;2.從屬性;3.綜合性。
六、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概念?
答: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是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包括資源開發、區域內城鎮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土地利用、人口發展、環境保護等進行詳細的安排,為指導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具體和可操作性的依據。
七、大區域規劃?
答:大區域規劃是按照全國劃分的綜合經濟區范圍,由中央主持編制的規劃,它對推動省區間的經濟協作與聯合,促進經濟區的全面協調發展有重要作用。
八、行政區規劃?
答:行政區規劃是以行政區為單位的區域規劃,它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直接配套,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具體化。
九、區域經濟政策的概念?
答:區域經濟政策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旨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協調區際關系的一系列政策的總和,這旨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的重要手段。
十、區域經濟合作的概念?
答:區域經濟合作是指不能地區的經濟主體,為了謀求一定的經濟社會利益,依據一定的協議或合同,將生產要素在地區之間重新配置和組合的活動。
十一、區域經濟合作的要素?
答:區域經濟合作的要素有:1.區域經濟合作的主體;2.區域經濟合作的對象;3.區域經濟合作的目的。
十二、區域經濟合作的形式?
答:區域經濟合作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根據合作的主體、合作內容、合作方式和合作的范圍來識別:
1.從合作的主體劃分,可以分為民間合作、官方合作及官民合作;
2.從合作的內容劃分,可以分為商品貿易、物資交換、資本合作、技術合作、人才合作、信息合作以及混合合作等;
3.從合作的方式劃分,可以分為多區域企業合作經營、多區域企業股份化合作、異地辦獨資企業等;
4.從合作的范圍劃分,可以分為大區域間的合作、省(市、區)間的合作、省(市、區)內經濟合作、城市間經濟合作等。
應用:
一、區域經濟管理的作用;
答:區域經濟管理的作用是:1.穩定和協調作用;2.紐帶和橋梁作用;3.創新和突破作用。
二、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意義和指導思想?
答: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東西部的經濟發展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拉大了,本部地區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地區差距的擴大也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為了實現我國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十分必要。同時,沿海地區充分利用自身較好的經濟基礎、區位優勢和國際環境,在全國包括西部地區的支持下,已經率先發展和富裕起來,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時機也已成熟。在繼續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應該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西部地區的發展。此外,我國西部地區與10多個國家接壤,有50多個民族居住,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80%.加快開發西部地區,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指導思想是: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按客觀規律辦事;抓住關鍵環節和主要矛盾,集中力量率先解決關系西部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為西部開發打好基礎;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論證、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西部開發;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運用新的思路,積極探索西部地區開發的新機制和新方法。
三、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策略和對策?
答: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特色旅游業;發展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力爭用5到10年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的開局。到21世紀中葉,要將西部地區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實施西部大開發,要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漲通道等交通干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逐步形成我國本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游、南(寧)貴(陽)昆(明)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大開發。同時,為了實現戰略目標,國家選擇了一些關系西部發展全局、帶動作用較大的重要項目,采取國家投資和社會融資相結合的辦法,集中力量,重點建設。其中,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節水和開發水資源是重大項目。
我國實施本部大開發戰略的對策是:國境線增加資金投入、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對內開放、吸引人才和發展科技教育等方面,國務院提出: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優先安排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四、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原則?
答: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原則:1.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原則;2.統籌兼顧原則;3.可持續發展原則。
五、區域財政政策?
答:區域財政政策是通過財政分配關系的調整來協調區域關系,促進區域經濟穩定發展和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政策。其具體手段有:1.地區稅收手段;2.財政支出手段;3.財政轉移支付手段。
六、區域經濟合作的客觀必要性?
答:區域經濟合作有其客觀必要性:
1.這是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的需要;
2.這是提高區域和企業競爭力的需要;
3.這是協調區域經濟關系、推動全國統一市場形成的需要。
七、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管理的必要性?
答:區域經濟合作管理的必要性體現在:
1.區域經濟合作管理是協調區際利益關系的需要;
2.區域經濟合作管理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
第八章對外貿易管理
一、對外開放的含義?
答:我國的對外開放是指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據生產社會化、國際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燕尾服的客觀要求,利用國際分工的好處,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以及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對外貿易的定義?
答:所謂對外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另一個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的商品、技術和勞務的交易,包括進口和出口兩個方面。
三、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含義?
答: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是指一國對一個較長時期內有關對外貿易發展的全局性決策和部署,對指導對外貿易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它是一國經濟發展戰略在對外貿易領域的體現,是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
答: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非歧視原則;2.貿易自由化原則;3.透明度原則;4.公平貿易原則;5.例外和保障措施原則;6.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原則。
五、進口替代戰略?
答:所謂進口替代戰略,就是通過建立和發展本國的工業,替代國外制成品的進口,以帶動經濟增長、實現工業化的一種貿易發展戰略。
六、出口導向戰略?
答:所謂出口導向戰略,也稱“出口主導”戰略,是指通過發展出口工業,以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來代替農礦產品出口,以擴大出口來帶動本國的工業化和國民經濟增長的戰略。
七、對外貿易管理的法律手段?
答:對外貿易管理的法律手段,是指在對外貿易中,通過規范的法律法規對進出口活動施加影響的一種手段。它有利于保證對外貿易活動的規范化,維護良好的外貿秩序,促進對外貿易的健康、有序發展。
八、國際技術貿易的概念?
答:國際技術貿易是指不同國家的企業、經濟組織或個人之間,按照一般商業條件轉讓技術使用權的貿易行為,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國際技術貿易的特點?
答:國際技術貿易的特點是:
1.技術貿易的對象是無形的知識產品,包括專利、商標、專有技術等;
2.技術貿易一般只轉讓技術的使用權,不轉讓技術的所有權;
3.技術貿易中標的物價格的確定,有別于一般商品貿易;
4.技術貿易是一種長期交易,技術貿易雙方一般會建立和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
5.技術貿易受政府干預程度較大,尤其重大和尖端技術貿易一般都要受政府的嚴格審查。
十、服務和服務貿易?
答:服務是指以提供活勞動形式滿足他人某種需要并取得報酬的活動。服務和普通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但服務這種使用價值的特點為是表現為物,而是表現為活動。因此,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的區別是,商品貿易交換的是物化為產品的勞動,而服務貿易所交換的是服務者所提供的勞動本身。
第九章國際金融管理
一、國際收支的含義?
答:狹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外匯收支總和。廣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在定時期內一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各種經濟交易的全部記錄。
二、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答: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以復式記賬法系統記錄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所從事的全部國際經濟交易的統計報表。
三、國際收支失衡的含義?
答:為了考察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通常把國際收支平衡項目劃分為自主性交易項目和調節性交易項目。如果一國國際收支不必依靠調節性交易而通過處主性交易就能實現基本平衡,則是真正的國際收支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收支出現差額,必須通過調節性交易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則為國際收支失衡。
四、幾種國際收支的差額?
答:國際收支狀況,一般要注意三個差額:1.貿易差額;2.經常項目差額;3.國際收支總差額。
五、國際儲備的概念?
答:國際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為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以及應付各種緊急國際支付而持有的為各國普通接受的資產。
六、外匯的概念?
答:外匯是“外國匯兌”或“國際匯兌”的簡稱,它是以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七、外匯的類型?
答:根據可兌換的程度不同,外匯可區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由外匯,另一類是記帳外匯。
八、匯率的類型?
答:按不同的標準,匯率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匯率制定的不同方法,匯率可分為基礎匯率和套算匯率;
2.從銀行買賣外匯的角度,匯率可分為買入匯率(買入價)、賣出匯率(賣出價)和中間匯率(中間價);
3.按外匯買賣成交后交割期限的不同,匯率可分為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
4.按匯率制度的不同,匯率可分為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
九、匯率的概念?
答:所謂外匯匯率,是不同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或比價,也可以說是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也稱外匯匯價。
十、匯率制度的概念?
答:匯率制度是對本幣與外幣的比價所做的安排與規定,安排的情況與規定的內容不同,就有不同的匯率制度。匯率制度大體可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十一、外匯管理的概念?
答:外匯管理是拗口一國政府為了改善國際收支、穩定本幣匯率,授權有關貨幣金融當局,對外匯收、支、存、兌所進行的一種管理。
十二、我國外匯管理的內容?
答:我國外匯管理的內容是:1.對經常項目的直接數量管制;2.對經常項目的間接價格管制;3.對國際資本流動的限制;4.對匯率的管理;5.現鈔與黃金出入境的管理。
十三、國際資本流動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答:國際資本流動是指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之間以及國際金融組織之間的資本轉移,包括資本流出和資本注入兩個方面,通常由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資本與金融項目反映出來。
十四、政府貸款的特點?
答:政府貸款是一國政府利用本國財政資金向另一國提供的優惠性貸款,其特點是:貸款期限長,貸款期限一般為10年-20年,有的長達30年以上,并有一定的寬限期;貸款利率低;貸款用途有限制,多以工程項目為基礎,只能用來向貸款國購買用于貸款項目的貨物與勞務;貸款程序比較復雜,貸款的數量有限。
十五、國際金融機構貸款的類型及特點?
答:國際金融機構貸款發為全球性的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和區域性的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兩種。其特點是:由多國政府參加,并向特定的對象國政府提供優惠性的多邊信貸。
十六、外商直接投資的概念和方式?
答:外商直接投資是指外國資本投資于本國企業,成為企業的所有者或享有部分所有權的一種資本流入方式。外商直接投資的具體方式有:1.股權式合資企業;2.契約式合營企業;3.外商獨資企業。
十七、外債的定義?
答:外債:在一定時期內,一國居民即居住在該國境內的法人和自然人,向境外法人和自然人借用且尚未償還的、由債務人承擔契約性償還義務的全部債務。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浙江自考《法基與思修》多選題及答案(221-240題)
07-062018年04月浙江工業大學3030301行政管理實踐課報考簡章
07-232022浙江自考《法基與思修》單選題及答案(301-320題)
07-072023年浙江自考《運輸保險》模擬題及答案(3)
02-272023年浙江自考《公文選讀》名詞解釋:官署上行文種
02-24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應用文寫作》模擬試題及答案42
09-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匯總(上)
02-16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模擬試題三十
11-022023年4月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原理》模擬試題十六
11-222023年浙江自考《公文選讀》名詞解釋:上奏文種
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