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自考模擬題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一、單選題:
1、F.H.奧爾波特(1924)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B)的學科”。
A.社會心理 B.社會意識 C.社會知覺 D.社會知覺
2、勒溫(1936)關于社會行為的公式B=f(P,E)中,E表示(C)。
A.行為 B.個體 C.個體所處的情境 D.函數關系
3、社會心理是(D)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過程,是由社會因素引起并對社會行為具有引導作用的心理活動。
A.社會認知 B.社會意識 C.社會規范 D.社會刺激
4、E.P.霍蘭德(1976)認為,社會心理學的歷史順序可劃分為(A)三個階段。
A.哲學思辨、經驗描述與實證分析 B.哲學思辨、實證分析與經驗描述
C.實證分析、經驗描述與哲學思辨 D.經驗描述、實證分析與哲學思辨
5、經驗描述階段的特點是在(A)的基礎上,對人類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進行客觀的描述和分析。
A.觀察 B.實驗 C.思辨 D.歸納
6、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A)
A.統計法 B.實驗法 C.調查法 D.檔案法
7、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不包括(D)
A.目的性原則 B.全面性原則 C.非暗示性原則 D.系統性原則
8、觀察學習所包含的過程有(B)
A.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動機過程
B.聯想過程、模仿過程、強化過程
C.觀察過程、學習過程、模仿過程、強化過程
D.模仿過程、外部強化過程、內部強化過程、鞏固過程
9、關于社會交換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D)
A.社會交換論是主張從經濟學的投入與產出關系的視角研究社會行為的理論
B.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
C.人們在互動中傾向于擴大收益、縮小代價或傾向于擴大滿意度、減少不滿意度
D.社會交換關系是建立在利益沖突基礎上的人們的競爭性活動
10、“集體潛意識”概念是(D)提出來的。
A.弗洛伊德 B.霍妮 C.沙利文 D.榮格
11、我國的勞動教養制度是一種(D)的機制。
A.繼續社會化 B.終身社會化 C.早期社會化 D.再社會化
12、個體的全部社會化是以(B)為條件的。
A.早期社會化 B.語言社會化 C.性別社會化 D.道德社會化
13、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A)、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
A.社會地位 B.社會認知 C.社會情感 D.社會意識
14、作為老師,既需要權威者得角色,又需要是學生朋友的角色,這兩種角色有時難以協調,這是(D)。
A.角色內沖突 B.角色失調 C.角色不清 D.角色間沖突
15、由他人的判斷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D)
A.主我 B.客我 C.鏡我 D.社會自我
16、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即(B)
A.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從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會自我C.從社會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從心理自我到社會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17、自尊是個體對其(A)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
A.社會角色 B.自我 C.成功失敗 D.價值
18、人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網絡成為(A)
A.圖式 B.核心知識 C.框架 D.內隱認知
19、個體接觸新的社會情境時,按照以往的經驗,將情境中的人或事進行歸類,明確其對自己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這一過程成為(B)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個體印象 D.個體信息
20、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最新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原來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D)
A.刻板印象 B.光環效應 C.首因效應 D.近因效應
21、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表明,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C)對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A.信息內容 B.信息數量 C.信息順序 D.信息真實性
22、個體對認知對象的某些品質一旦形成傾向性印象,就會帶著這種傾向去評價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這是(C)
A.特制印象 B.印象形成 C.光環效應 D.近因效應
23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形成對某類人或某類事較為固定的看法叫(D)
A.印象形成 B.第一印象 C.總體印象 D.刻板印象
24、人們形成總體印象時,參考的是各種品質的評價分值的總和,這是(D)
A.簡約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權模式 D.加法模式
25、印象管理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現實生活中,個體要為他人、公眾與社會所接受,其行為表現必須符合社會對他的(B)
A.印象定位 B.角色期待 C.基本規范 D.評價標準
26、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被稱為(A)
A.歸因 B.探索 C.圖式 D.評價
27、在許多情境中,行為與事件的發生并非由內因或外因這樣的單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兩者的影響,這種歸因叫做(C)
A.成敗歸因 B.穩定歸因 C.綜合歸因 D.不可控歸因
28、在行為的內因與外因中,一部分是可變的,另一部分是穩定的,如內因中人的(A)是易變性因素。
A.情緒 B.人格 C.智力 D.能力
29、美國心理學家羅特(J.Rotter)發現,個體對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及其結果的(A)有不同的解釋。
A.控制點 B.內外因 C.穩定性 D.可控性
30、海德(1958)認為,人人們歸因時,首先使用(A)原則。
A.不變性 B.易變性 C.協變性 D.特異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浙江自考《法基與思修》多選題及答案(221-240題)
07-062018年04月浙江工業大學3030301行政管理實踐課報考簡章
07-232022浙江自考《法基與思修》單選題及答案(301-320題)
07-072023年浙江自考《運輸保險》模擬題及答案(3)
02-272023年浙江自考《公文選讀》名詞解釋:官署上行文種
02-24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應用文寫作》模擬試題及答案42
09-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匯總(上)
02-16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模擬試題三十
11-022023年4月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原理》模擬試題十六
11-222023年浙江自考《公文選讀》名詞解釋:上奏文種
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