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30. 舉例說明語言符號的離散性特征和線性特征。
31. 舉例說明同音詞和同形詞的關系。
32. 舉例說明語言接觸的具體表現形式。
答案:
30. (1)語言符號的離散特征是指:話語并不是渾然一體的,而是可以分解成大小不等的組成成分。例如”我找他“這句話,可以分解為”我“ 、”找他“兩個組成成分。 ”找他“又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找“和”他“兩個組成成分。
(2)語言符號的線性特征是指:人們說話時,語言符號只能依時間的先后成線性排列,正是在這種線性的排列中, 語言符號之間才得以形成各種組合關系, 產生各種不同的語法結構,例如”我“和”找“這兩個語言符號只可能線性排列為”我找“或”找我“ ,前者形成主謂關系,后者形成動賓關系。
(3)正是因為語言符號是離散的, 才有可能依線性順序對這些語言符號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使有限的語言符號通過這種反復的重新組合,可以表達無限的信息和思想。
31. 語音相同而意義沒有任何關聯的詞叫同音詞,語形相同的詞叫同形詞。同音同形既是同音詞又是同形詞,例如普通話 ”(一朵)花“、”花(錢) “ 音同形不同,只是同音詞,不是同形詞。例如英語中的” right “和 ” write “。形同音不同,只是同形詞,不是同音詞。例如普通話中的”好 (人)“、”好(奇)“。
32. (1)語言成分的借用與吸收。不同語言之間相互影響一般總是從引進借詞開始,語言成分的借用與吸收是語言接觸最常見的現象。例如,公元 11 世紀起,說法語的日耳曼人曾長期占領和統治英格蘭,在長期的接觸和交往中,英語從法語中吸收了大量的語言成分。
(2)出現雙語現象。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如果在同一個社會雜居,還可能產生雙語現象。例如, 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由于壯族人長期和漢族人生活在一起,大部分壯族人都是壯語和漢語使用者。
(3)出現語言轉用現象。在一定歷史條件及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民族的接觸和融合還會出現語言轉用現象。 例如, 我國的回族、 滿族都基本上放棄了自己原有的語言而轉用了漢語。
(4)出現語言的混合。①在不同語言頻繁接觸的地區,會出現語言混合現象。不同語言混合會產生 ”洋涇浜語“。例如, 在舊上海外國商人聚居的地方出現的混雜著漢語成分的 quot;洋涇浜語“。②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 洋涇浜語有可能轉變為”克里奧耳語“ ,成為某一社會主要的交際工具, 并被當作母語來學習和使用例如, 廣泛使用于加勒比海地區的以法語為基礎的克里奧耳語。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浙江自考《法基與思修》多選題及答案(221-240題)
07-062018年04月浙江工業大學3030301行政管理實踐課報考簡章
07-232022浙江自考《法基與思修》單選題及答案(301-320題)
07-072023年浙江自考《運輸保險》模擬題及答案(3)
02-272023年浙江自考《公文選讀》名詞解釋:官署上行文種
02-24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應用文寫作》模擬試題及答案42
09-18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模擬試題三十
11-022023年4月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匯總(上)
02-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原理》模擬試題十六
11-222023年浙江自考《公文選讀》名詞解釋:上奏文種
02-24